众博公文网 - www.xahdsy.com 2024年04月25日 13:15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2023年最新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十3篇)(完整)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3-05-29 08:30: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新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十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最新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十3篇)(完整)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一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都有很大的兴趣,学习纪律比较自觉。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习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二

    1、分析教材

    本章教材整体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及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是在前一章直线方程基础上引入的新的曲线方程,更进一步要求“数与形”结合。所以学习有关圆的方程时,仍仍然沿用直线方程中使用的坐标法,继续运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问题。此外还要学习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以便为今后用坐标法研究空间几何对象奠定基础。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方程、导数和积分的基础。

    2、分析学生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好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前面学习过直线知识,只是使学生有了用坐标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圆的概念的引入及其现实生活中圆的例子,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熟练的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坐标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研究细致思考,规范得出解答,体现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认识。

    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会求解简单的直线与圆的相关曲线的方程;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1、掌握圆的定义和圆标准方程、一般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圆的方程求圆心和半径,初步掌握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1、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采用探究、讨论的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采用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其优良的传播功能,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尤其是动画效果)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概念理解有积极作用。制作中,采用交互技术,使课件的机动性得到加强。

    本章分三部分: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1、建立圆的方程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圆的几何特征(主要是动点与定点间距离恒定)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再根据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求出点的坐标所满足的曲线方程。

    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就是解析几何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特点,也就是坐标法。始终强调曲线方程与曲线图像之间的一一对应。这一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圆的教学。

    2.通过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两条曲线有无公共点,等价于由它们方程联立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组有几组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没有公共点。

    (2)。运用平面几何知识,把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结论转化为相应的代数结论。

    3、坐标法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坐标法这一重要思想,不怕重复;通过坐标系,把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联系起来,实现形和数的统一。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先用坐标和方程表示相应的几何对象,然后对坐标和方程进行代数讨论;最后再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这就是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㈠过程性评价

    1、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紧扣教学目标,内容深浅要分层次,设计的问题要照顾好、中、差。

    2、对于方程的推导运用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主要采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反馈

    ㈡终结性评价

    1、课程内容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选代表谈收获、体会和感想。

    2、留课后作业(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落实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认真理解和巩固,了解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做完课后习题,做好作业。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三

    新学期已开始,为使新学期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使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更加得心应手,特订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如下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作为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教科书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教科书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5,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科书中"读一读"给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教科书中的习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
    另一类面向有更多数学需求的学生。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是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和判定定理的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对反

    比例函数的理解及应用;
    用试验或模拟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

    杂的随机时间发生的概率。

    1,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接近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分析问题的习惯。同时注意学习态度的培养。

    4月1日——4月20日一元二次方程

    5月16日——5月31日反比例函数

    6月1日——6月10日频率与概率

    6月11日——7月11日复习考试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10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16)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
    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四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1.双基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2.能力培养: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 思想教育: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五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和掌握将对今后学习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习,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习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习,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平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七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 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 , ,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 , , , , , , ,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

    性质: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
    ,可见,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 ,并且 ,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 a ② a ③ ④a 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则 a;

    (2)如果 , ,则 .

    例1 写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 r,{1} {1,2,3}

    ②{0}与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0}。不能写成 ={0}, ∈{0}

    例2 见教材p8(解略)

    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 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不是 ;

    (4) 的所有子集是 ;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 与 不能同时成立.

    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 与 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 ;

    (5)正确

    (6)不正确.当 时, 与 能同时成立.

    例4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 ;

    (2) ; ;

    (3) ;

    (4)设 , , ,则a b c.

    解:(1)0 0 ;

    (2) = , ;

    (3) , ∴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习】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解:(1) ;(2) ;(3) ;(4) ;(5)=;(6) ;(7) ;(8) .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即

    .

    a在s中的补集 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
    s( 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 sa={2,4,6};

    (2)若a={0},则 na=n*;

    (3) 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表示.

    注:
    是对于给定的全集 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 ,当 时, ;当 时,则 .

    例5 设全集 , ,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八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
    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了解映射的概念。

    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课时分配(14课时)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

    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课时分配(15课时)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
    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课时分配(8课时)

    3.1.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约1课时

    10月25日

    3.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约2课时

    10月26日27日

    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约2课时

    10月30日

    |

    11月3日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约2课时

    小结

    约1课时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九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即将要学习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乃至高中的不等式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教学内容。而对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和2,相信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不会有很大困难,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通过对以往学生的了解,发现很多学生会忘记分正负两种情况,因此在本节新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将不等式未知的性质与等式已知的性质进行类比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验证不等式的性质。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等式的性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初步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

    教学难点:
    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情景引入:1.举例说明什么是不等式?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 1 )若x-4=12, 则x=16()

    ( 2 )若3x=12, 则 x=4()

    ( 3 )若x-4>12 则 x>16()

    ( 4 )若3x>12则 x>4()

    【设计意图】(1)、(2)小题唤起对旧知识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回忆,(3)、(4)小题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复习既找准了旧知停靠点,又创设了一种情境,给学生提供了类比、想象的空间,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师导语:当我们开始研究不等式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它是否与等式有相类似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类比来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温故知新

    问题1.由等式性质1你能猜想一下不等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吗?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

    估计学生会猜: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教师引导:“=”没有方向性,所以可以说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而不等号:“>,<,≥,≤”具有方向性,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它在方向上的变化。

    问题2.你能通过实验、猜想,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吗?

    同桌同学通过实例验证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不等式性质1。

    问题3.你能由等式性质2进一步猜想不等式还具有什么性质吗?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等式依然成立。

    估计学生会猜: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你能和小伙伴一起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教师鼓励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发现了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会出现两种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探索规律,从而形成共识,归纳概括出不等式性质2和3。

    【设计意图】猜想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规律,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4.在不等式两边都乘0会出现什么情况?

    问题5.如果a、b、c表示任意数,且a

    【设计意图】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数学学习中的一项基本能力,这里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指导学生先作变形再填不等号,对字母c的取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想一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独立总结异同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促成知识的“正迁移”。

    综合训练:你能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吗?

    1、课本62页例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问题是由a>b经过怎样的变形得到的,应该应用不等式的哪条基本性质。由学生思考后口答。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推理训练,让学生明白,叙述要有根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你认为在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哪一条性质最容易出错,应该怎样记住?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学习反思,总结经验,通过相互评价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知识盲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小明的困惑:

    小明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m>n进行变形,两边都乘以4,4m>4n,两边都减去4m, 0>4n-4m,即0>4(n-m),两边都除以(n-m),得0>4,0怎么会大于4呢?

    小明可糊涂了……聪明的同学,你能告诉小军他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替人排忧解难,强化对不等式三个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火眼金睛

    ①a>2, 则3a___2a

    ②2a>3a,则 a ___ 0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何体会?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提高。学生自觉形成本节的课的知识网络。

    思考题:你来决策

    咱们班的王帅同学准备在五、一期间和他的爸爸、妈妈外出旅游。青年旅行社的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方正旅行社的标准为: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若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你能帮王帅同学考虑一下选择哪家旅行社更合算吗?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十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都有很大的兴趣,学习纪律比较自觉。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习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十一

    本学期担任高一森林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共有66人,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好,学习目标明确、勤奋、主动,学习动力足,少数同学质疑“学习是否有用”;
    另外,少数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必须的难度,在学习中取得长足的提高,必须要引导他们,摆正学习态度,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进取性,还要不断的鼓励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1、由数学活动、故事等等,经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构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供给生活背景,经过动手建立几何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经过不一样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4、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本事。

    5、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本事,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本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事。

    6、经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确定。

    7、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本事。

    8、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本学期学习的资料主要有集合,函数和空间几何体,这些都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其中函数更是高中数学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其他资料的必备基础,空间几何是高考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上要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空间想象本事的培养及自学本事的逐步构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提高。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
    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
    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
    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就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
    加强复习检查工作;
    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一样的教材资料选择不一样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本事的培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十二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
    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了解映射的概念。

    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课时分配(14课时)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约1课时

    9月1日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约1课时

    9月4日 | | 9月12日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约2课时

    小结与复习

    约1课时

    1.2.1

    函数的概念

    约2课时

    1.2.2

    函数的表示法

    约2课时

    9月13日 | | 9月25日

    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约2课时

    1.3.2

    奇偶性

    约1课时

    小结与复习

    约2课时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

    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课时分配(15课时)

    2.1.1

    引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约3课时

    9月27日30日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约3课时

    10月8日10日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

    约3课时

    10月11日14日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约3课时

    10月15日18日

    2.3

    幂函数

    约1课时

    10月19日24日

    小结

    约2课时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
    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课时分配(8课时)

    3.1.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约1课时

    10月25日

    3.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约2课时

    10月26日27日

    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约2课时

    10月30日 | 11月3日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约2课时

    小结

    约1课时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十三

    1、学生情况分析:4个重点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学习积极性高。普通班学生在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强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争取每堂课教学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2、教材分析:本学期时间短,教学任务是必修4第二章,必修5,必修2涉及平面向量,解三角形,数列,空间几何体,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高一数学下册,包括第四章《三角函数》和第五章《平面向量》。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第四章教学需要36个课时(不包含考试与测验的时间);
    第五章的教学需要22个课时,共计需要58个课时。本学期有两次月考和五一长假,实际授课时间为18周,按每周6课时计算,数学课时达到110课时左右,时间相当充足。这为我们数学组全面贯彻“低切入、慢节奏”的教学方针提供了保障,也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又一次极好的机会。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
    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
    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及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并懂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预计在4月14号至4月17号进行)涵盖的内容为第四章的前9节,由于课时量充足,第10节“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第11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将在上半学期讲授,这样下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30个课时。

    我们备课组经过认真的思索、充分的讨论,将期中考试前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一单元)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3课时

    §4.2弧度制3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4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4课时

    §4.5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4课时

    复习课(习题课)4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二单元)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7课时

    习题课3课时

    §4.7两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4课时

    习题课2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三单元)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4.8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5课时

    习题课2课时

    §4.9函数的图象4课时总计授课53课时,余下课时可安排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后的授课计划: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课时

    §4.11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4课时

    习题课2课时

    第四章复习4课时

    第五章

    (一单元)向量及其运算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3课时

    §5.4平面向量的坐标计算3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3课时

    §5.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8平移2课时

    习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随堂)2课时

    §5.9正弦、余弦定理5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实习与研究性课题4课时

    习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总结:以上就是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篇十四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1、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推荐访问:高一 数学教学 计划 最新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十3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