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博公文网 - www.xahdsy.com 2024年05月13日 19:28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街道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情况9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3-04-29 11:20:06

    篇一:街道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情况

      

      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落实这一要求,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学校课堂教学应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并主动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为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贡献力量。

      一是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以教学为主线,主动构建多要素、综合性、全域化的教学体系,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纳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聚焦共同体意识培育目标,形成整体合力。教师要善于从不同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寓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之中,増强教育的吸引力、实效力。同时,要不断探索构建民族团结教学全域化体系,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活动式”教学的课堂、“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和“网络式”教学的课堂,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与学校日常的教学、科研、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

      二是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思政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典型的显性教育。教师要依托

      互联网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生动性,使思政课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要运用思政课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其自觉自愿接受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同时,还应针对当代学生思想活跃、知识丰富、情感细腻等特点,在校园广泛开展隐性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熏陶。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大家关心的议题进行引导式讨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赋予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开放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中达到教育效果。

      三是坚持专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精心设计主题明确的专题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将价值观理论教育与节庆、礼仪活动等结合起来,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将社会共同体思想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历史教育结合起来,在了解和感悟各民族人民交往交融、携手奋进历史的过程中强化共同体意识;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将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贯穿教育过程,强化价值共识,增进文化共同。要重视日常生活引导教育,坚持文化“互嵌”、学习“互嵌”、生活“互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寝室、进班级、进支部、进网

      络、进社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到体验,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不断融入。

      四是坚持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在信息化时代,要重视教育教学途径、方法、载体、手段的创新。首先,要将传统授课模式中融入现代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加快教育理念创新与现代教育手段的结合、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平台和载体创新的结合、教学方案不断完善与教学软件不断升级的结合、当地教育资源与远程教育资源的结合等,让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播放反映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的视频、剧目、歌曲等,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要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网络交往,组建学生网上学习社团、理论学习公众号,弘扬网上正风向,培育网络先进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共同体。

      五是坚持提升教师水平与完善评价制度相结合。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影响学生的接受兴趣和认同效果。学校在组织对教师的各类培训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作为专题,邀请知名专家和实际工作部门负责人授课。目前,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要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方面注重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要将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容纳入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强化结果运用,对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效好的学校和教师予以表彰。

    篇二:街道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情况

      

      关于推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建议

      推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中华民族和平、友爱、团结、发展的理念,也就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体现了政治实践,而且在文化精神上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都需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实现,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和谐共荣。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推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区。在这个示范区内,可以开展一系列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如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各族各籍的居民参与,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举办相互尊重的宗教礼仪庆典活动,以此增进和谐;开展“情系共同体”的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外,政府可以在示范区内建立类似“共同体园”的基础设施,让人们能够通过参观、游览等方式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区,不但能够有效提升政治形式,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和加强全民族的心理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和谐发展。让每一个人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更要用行动来展示我们的实践,通过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使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真正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区。

    篇三:街道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情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跃全民国家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组织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旨在鼓舞民族自信,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积极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推进民族团结繁荣发展。

      二、活动内容

      1.深化“一带一路”活动,深入宣传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提升和规范民族团结活动内涵;

      2.组织民族文化传播活动,弘扬各民族文化,传播正能量,促进更紧密的民族,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3.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充分展现各民族友爱、尊重和互助的价值观,构建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4.扩大“爱国爱党”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全民普及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和理论成果,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崇高的民族自豪感;

      5.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促进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全球化视野的实施,普及识字和改善教育水平,倡导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工程,并建立长效机制;

      6.不拘一格的民族文化展示形式,鼓舞民族自信自豪,有助于推动民

      族精神升华;

      8.积极领导、组织、参与本土民间文化活动,弘扬地方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9.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让人们意识到所拥有的幸福来之不易,在不同文明和多元文化中共同生活,携手谱写全士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共同分享绿色发展与繁荣成果,此外,还可以培养全能素质;

      10.积极开展民族体育运动活动,持之以恒推进体育大省建设,推动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共同追寻、赢得民族大团圆的目标。

      三、重点人群

      本次活动面向全民,特别重点面向青少年人群,希望借此活动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团结协作和文化自觉,锻炼自身精神、引领民族文化复兴。

      四、活动形式

      主要以系列网络活动、多媒体宣讲和体育文艺活动为主,其中,网络活动重点借助社交平台为大家开展精彩的小活动,如征文、调查、投票等,教育咨询宣讲活动主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对全民国家、民族精神和思想进行宣讲,体育文艺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包含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以提升全民团结协作等素质。

    篇四:街道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情况

      

      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众化工作的主要做法

      XXX街道地处XXX县北部工业园区,有外来务工人员5万多名,其中有5500多名各族群众。街道以强阵地、创品牌、优服务为保障,大力实施民族团结同心同行工程,做好人才共育、产业共兴、文化共享、社会共治的“四共”民族团结工作,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众化。

      主要做法

      一、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人才共育

      一是架设“1+6+N”民族服务阵地网络,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学习有平台、宣传有阵地、活动有场地。二是通过对口地区结对联建、双向挂职交流等形式,与民族地区互学走亲,培养一批能当大任敢为人先的村社干部。三是创立“民族文化研学”、“民族读书角”等品牌,在XXX成校开设电商创业、基层治理、金牌班组长等教学班次,培养一批政治素质硬、创业带富强、治理能力好的各民族后备人才力量。

      二、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产业共兴

      一是拓宽致富渠道,为各族群众电商创业提供场地、技术支持,民族同胞与本地群众一起开展农副产品、手工艺品销售。二是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辖区企业互联互通,前往民族地区开设招募平台,提供就业岗位,与贵州省纳雍县董地乡签订了《同心同行同助共建协议》,30余名各族

      群众来XXX工作。三是拓宽产销渠道,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一体共享运作模式,发动企业深入民族地区,打通产销渠道,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三、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文化共享

      一是将每年8月第一个星期日为“新居民节”,以节为媒,通过民族文化展、民族服饰展、民族美食展、民族非遗展等方式,将各民族文化进行展示、交流和推广。二是在同心驿站设立文艺骨干培训专班,邀请专业的舞蹈、声乐老师,对各族群众开展才艺培训。三是在成校、企业等地定期开设素养提升、学历提升课程,提高各族群众的专业技能,受到欢迎。

      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社会共治

      一是打造民族代表工作站、“老王工作室”等民族自治品牌,组建石榴红民族志愿者服务队。二是培育和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有序参与民族事务治理,民族企业家成为幸福XXX基金会成员。开展暑期“小候鸟”公益课堂等活动30余次。三是形成了一支由各族党员群众共同组建的石榴红宣讲团,在假期返乡时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等文明宣传活动。

    篇五:街道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情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措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我们要鼓励各族群众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加强多元文化交流,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接纳度,营造一个大家庭的氛围。政府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普及各民族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民族团结中的地位,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本利益。

      第二步,加强经济合作和交流。我们要积极推动多元发展,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交流合作的新格局,推进东北亚经济圈建设,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共同繁荣。同时,加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步,深化文化交流和互鉴。我们要增强民族意识,认识到各民族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同时,要借鉴各民族文化,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畅通文化交流渠道,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深入发展。

      第四步,加强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我们要落实好民族团结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工作,注重民族地区发展和保障各民族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坚持团结协作、互谅互让,不断增强民族意识、文化认同和共同意识,才能促进和谐统一,实现全面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篇六:街道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情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靠?街道多举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系列活动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靠?街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抓?,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系列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为民族平等、民族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政策宣传进社区,提升群众知晓率靠?街道梅园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疫情防控要求,采取流动车LED电?屏滚动播放民族理论政策宣传视频,在活动室播放宣传标语,开办民族知识学习研讨会讲解法律法规等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民族团结基本知识,努?做到民族政策、法规知识家喻户晓、深???,营造??讲团结、事事促团结、处处有团结的良好氛围,掀起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新?潮。教育宣传进学校,从?抓起促团结靠?街道芳园社区携?海铁??开展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灵深处”为主题的宣讲教育活动。由社区?作?员??当前实际、结合典型事例,声情并茂地为孩?们讲述了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偿捐献?颗肾的汉族?青年王艳娜的故事、含?茹苦收养了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10个孤?的杰出母亲阿尼帕的故事,深?浅出、全?细致地向孩?们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民族?团结的重?意义,激发孩?们强?的民族?尊?和民族?豪感,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个孩?的?中?根发芽、茁壮成长。

      党?活动进基层,凝聚共识添活?靠?街道育英社区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活动。活动中,育英社区党委书记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意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坚定不移地推?国家通?语??字和国家统编教材使?”等??进?了认真详细的讲解,明确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民的?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培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内容。进?步增强党员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砥砺前?,竭?做好社区民族团结?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访慰问进家庭,党的温暖送?头靠?街道友谊社区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访慰问活动,为辖区少数民族困难家庭送去党的关爱和温暖。?访慰问中,友谊社区党委书记与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对?交流,拉家常、送祝福,详细了解其患病康复、?常?活、收?来源等情况,仔细察看居住环境和?活设施,认真记录当前?临的实际困难和迫切诉求,并送上?饼、?果、?奶等慰问品。同时还通过宣传新中国成?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中国特?民族政策和典型?物的树?等内容,引导少数民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励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增强信?、克服困难,让?活更加美好,?实际?动拉近与少数民族的距离,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编辑:张丽

    篇七:街道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情况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城市民族工作

      作者:张继焦

      孙梦华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6期

      摘

      要:城市民族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各个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各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文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对现行的城市民族工作进行探讨,从广州、武汉、宁波、成都、呼和浩特、南宁和贵阳等多个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切入,通过对不同城市的民族工作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展现城市民族工作的生动实践,发掘各城市民族工作的优势所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城市民族工作

      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21)06-0021-0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经历剧烈转型,各民族被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进程卷入其中,民族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向东南沿海及经济发达城市流动。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各民族之间由于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的不同,在城市中会存在交流障碍、融入性差、缺乏认同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民族关系,引发民族矛盾,威胁国家安全。为保障各民族人民在城市中的合法权益以及建立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城市民族工作应运而生,并且逐步得到国家的重视。中国的城市民族工作源于散杂居民族工作,随着大量少数民族向城市流动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民族工作成了一項专门的工作,并且其地位在社会现代化治理中愈发重要[1]。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多次会议与指示精神中被提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主线[2]。城市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成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各城市要根据各地的民族现状制定完善的城市民族工作制度与体系,推动各族人民共建城市命运共同体,通过城市中各族人民满意度与幸福感的提高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属。

      中国自数千年起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下,各族人民不断进行着民族交融。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曾针对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民族”理论,该理论基于中国现实,反驳了过分注重民族利益而忽视国家地位的“民族—国家”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学界几种常见民族理论的综合。“国家—民族”理论强调的是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国家与民族之间是一种主导与从属的关系,国家通过权

      力体制对各民族进行资源配置和发展规划,各民族在国家的行政体制框架下进行各项活动[3]。笔者在后来的文章中又多次对“国家—民族”理论进行完善、阐述以及应用[4-6],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笔者提出从“国家—民族”“民族—国家”“民族—民族”三个维度论述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7]。在城市民族工作中,笔者认为也应该基于城市与民族之间的三个维度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在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中更好地铸牢。

      根据笔者近几年对多个城市民族工作的考察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的调研来看,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民族工作都是基于本城市治理体系框架下所进行的,基层实践经验丰富,但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指导与覆盖范围广的体制机制建设。本文基于不同城市的民族工作现状,选取一些典型城市进行分析,归纳了广州、武汉、宁波、成都、呼和浩特、南宁和贵阳的不同实践,发掘各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可取之处,思考如何在城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各城市的民族工作实践

      1.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广州实践”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位优势,自改革开放后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经过近40年的发展,广州的流动人口数已经超越户籍人口数,根据《广州年鉴》的数据,截至2020年,广州有少数民族人口827万人,其中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709万人,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占比约8573%。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占比中都可以看到,广州少数民族人口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增长了数十倍。庞大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一方面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广州的城市治理和民族工作带来了压力。广州在几十年的城市民族工作中总结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民族工作模式———“广州模式”。

      中央统战部的《调研内刊》曾将广州城市民族工作的模式归纳为“五个注重”,即广州从政策引导、队伍建设、品牌带动、群策群力、精细治理五个方面对城市民族工作进行了实践。广州市在这五个方面所进行的实践具体如下:第一,在政策引导方面,广州将中央指示与现实民族状况相结合,在总结经验与收集意见中不断改进城市民族工作意见,制定广州市民族事业发展纲要,在中央精神的指示下制定民族工作政策,引导广州城市民族工作发展。第二,在队伍建设方面,组织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和招聘民族专业人才组建了市公安局民族工作队、民宗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络员队、少数民族律师队、清真拉面店联络员队“四支队伍”,利用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信任,在少数民族同胞中建立起了系统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第三,在品牌带动方面,创新性地推出了“两站一队”模式,即在广州少数民族相对聚集的地区建立专门为少数民族同胞服务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志愿者服务队。广州市还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利用起来,发掘各民族文化优势,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品牌。第四,在群策群力方面,广州积极探索各民族的参与机制,保障各族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格局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社会组织和民族社团加入其中,建立起系统的治理机制。第五,在精细治理方面,广州建立了市、区、镇(街道)、村、网格五级民族工作网络格局,明确各级责任,设立相应机构,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同时,广州市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中,创立了用于流动人口

      动态精准化把控的民族宗教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平台,该平台收纳了广州市流动人口的各项信息,可实现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

      2.城市民族工作中的“武汉实践”

      武汉作为重要的枢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众多,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武汉市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民族工作体制。在武汉市的城市民族工作中,“33644”工程是武汉市民族工作的典型经验。武汉市民族工作“33644”工程是针对武汉市基层社区所进行的实践,武汉从

      2011开始在社区试行推广该工程,目前该工程已经覆盖数百个社区,并且逐步扩展。“33644”工程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三进社区”,具体指民族政策、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服务进社区,这是社区民族工作的整体目标。力求“三个掌握”,指社区要对社区中常住少数民族、流动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诉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握。开展“六项活动”,指在社区中开展民族政策教育活动、民族知识宣传活动、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为民族团结进步办实事活动、各族群众联谊活动、各族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搭建“四个平台”,指信息网络平台、沟通交流平台、双向服务平台、志愿者参与平台。建立“四项制度”,指信息报送制度、动态管理制度、协调服务制度、目标责任制度”。“33644”工程从基层的民族互嵌社区做起,以基层带动整体,由点到面,铸牢了各民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该工程也为各基层民族社区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其有制度可循,同时,这套覆盖性强、适用性高的基层社区制度为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参考。

      3.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宁波实践”

      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发展迅速,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位决定了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入该城市,在近些年的探索与试点中,宁波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民族工作机制。2021年4月,宁波北仑区的《浙江宁波北仑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这是全国首个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宁波北仑区该试点获批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北仑区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城市民族工作方法。北仑区的城市民族工作经验可以概括为“四微”建设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微组织”是指在基层社区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组织,通过少数民族社团组织与社区或政府建立沟通渠道,反应少数民族群众诉求,使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少数民族人口的困难或是诉求,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

      北仑区利用区、街道、社区的三级社团服务组织,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发掘了社团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功能。“微窗口”是为简化少数民族办事流程、保障在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项权益、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而开设的各类窗口,例如在少数民族相对较多的民族互嵌社区开设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窗口和绿色服务通道等,为少数民族提供社会保障、就业、事务办理、政策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微热线”是指由基层社区建立热线电话,为各民族群众提供服务咨询和信息反馈,同时还利用微信、QQ等社交聊天工具与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沟通,打通了少数民族群众与社区、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微平台”是为了促进流动人口尽快融入,为各民族提供各类资源和信息所设立

      的信息平台,社区通过“就业援助会”等形式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少数民族的快速融入与素质提升。

      北仑区自2014年开展“四微”模式建设以来,逐步形成了全覆盖、多领域的民族工作网络化服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迅速适应城市生活提供了保障,极大提高了基层社区的服务效率,并于2021年入选成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此外,北仑区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试点建立关爱少数民族子女、促进少数民族融入的“五位一体”协同机制,指坚持“环境熏德”,建立家庭成长协同机制;坚持“文化润德”,建立学校提质协同机制;坚持“价值树德”,建立企业体验协同机制;坚持“实践励德”,建立农村实践协同机制;坚持“行为养德”,建立社区服务协同机制。总体來说,宁波市的实践在创新城市民族工作和解决少数民族“三个不适应”方面获得了良好效果,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宁波经验”。

      4.城市民族工作中的“成都实践”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高新技术产业和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吸引着西南地区的大量少数民族流入。成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城市民族工作在城市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成都市在全国和四川省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取得重要成就,基于此,成都在民族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思考。

      笔者在成都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成都的城市民族工作虽然没有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但是成都的民族工作实践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创建活动来增进各族人民对城市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基层民族互嵌社区的建设中也树立了一些典型。根据笔者在成都的调研经验以及民委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笔者认为成都市的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意识形态的方式提升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成都市通过建设教育基地、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举办民族节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活动增进各族人民对城市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认同。二是在民族互嵌社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铸牢基层群众的共同体意识。成都市建设成了二十余个居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样板,为各民族提供了交流和参与平台,通过社会治理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创建民族团结幸福城市,由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联动机制,打造

      “四会平台”①,建立与少数民族流入地区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在基层设立便捷快速的服务机构,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简化各族群众的办事流程,为各族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切实做好民族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在基层民族互嵌社区的建设中创新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1+211”治理新模式,即在一个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把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大会这两个组织以及一个业主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统筹起来,共同参与治理,既保证了社区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又发挥了社区中党员的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领导优势。成都市还在新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具体划分了社区的13项职责与事项清单,为基层民族社区的治理划定了范围。

      2.城市民族工作中的“武汉实践”

      武漢作为重要的枢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众多,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武汉市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民族工作体制。在武汉市的城市民族工作中,“33644”工程是武汉市民族工作的典型经验。武汉市民族工作“33644”工程是针对武汉市基层社区所进行的实践,武汉从

      2011开始在社区试行推广该工程,目前该工程已经覆盖数百个社区,并且逐步扩展。“33644”工程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三进社区”,具体指民族政策、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服务进社区,这是社区民族工作的整体目标。力求“三个掌握”,指社区要对社区中常住少数民族、流动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诉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握。开展“六项活动”,指在社区中开展民族政策教育活动、民族知识宣传活动、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为民族团结进步办实事活动、各族群众联谊活动、各族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搭建“四个平台”,指信息网络平台、沟通交流平台、双向服务平台、志愿者参与平台。建立“四项制度”,指信息报送制度、动态管理制度、协调服务制度、目标责任制度”。“33644”工程从基层的民族互嵌社区做起,以基层带动整体,由点到面,铸牢了各民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该工程也为各基层民族社区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其有制度可循,同时,这套覆盖性强、适用性高的基层社区制度为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参考。

      3.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宁波实践”

      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发展迅速,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位决定了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入该城市,在近些年的探索与试点中,宁波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民族工作机制。2021年4月,宁波北仑区的《浙江宁波北仑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这是全国首个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宁波北仑区该试点获批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北仑区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城市民族工作方法。北仑区的城市民族工作经验可以概括为“四微”建设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微组织”是指在基层社区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组织,通过少数民族社团组织与社区或政府建立沟通渠道,反应少数民族群众诉求,使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少数民族人口的困难或是诉求,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

      北仑区利用区、街道、社区的三级社团服务组织,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发掘了社团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功能。“微窗口”是为简化少数民族办事流程、保障在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项权益、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而开设的各类窗口,例如在少数民族相对较多的民族互嵌社区开设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窗口和绿色服务通道等,为少数民族提供社会保障、就业、事务办理、政策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微热线”是指由基层社区建立热线电话,为各民族群众提供服务咨询和信息反馈,同时还利用微信、QQ等社交聊天工具与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沟通,打通了少数民族群众与社区、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微平台”是为了促进流动人口尽快融入,为各民族提供各类资源和信息所设立的信息平台,社区通过“就业援助会”等形式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少数民族的快速融入与素质提升。

      北仑区自2014年开展“四微”模式建设以来,逐步形成了全覆盖、多领域的民族工作网络化服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迅速适应城市生活提供了保障,极大提高了基层社区的服务效率,并于2021年入选成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此外,北仑区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试点建立关爱少数民族子女、促进少数民族融入的“五位一体”协同机制,指坚持“环境熏德”,建立家庭成长协同机制;坚持“文化润德”,建立学校提质协同机制;坚持“价值树德”,建立企业体验协同机制;坚持“实践励德”,建立农村实践协同机制;坚持“行为养德”,建立社区服务协同机制。总体来说,宁波市的实践在创新城市民族工作和解决少数民族“三个不适应”方面获得了良好效果,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宁波经验”。

      4.城市民族工作中的“成都实践”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高新技术产业和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吸引着西南地区的大量少数民族流入。成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城市民族工作在城市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成都市在全国和四川省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取得重要成就,基于此,成都在民族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思考。

      笔者在成都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成都的城市民族工作虽然没有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但是成都的民族工作实践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创建活动来增进各族人民对城市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基层民族互嵌社区的建设中也树立了一些典型。根据笔者在成都的调研经验以及民委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笔者认为成都市的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意识形态的方式提升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成都市通过建设教育基地、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举办民族节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活动增进各族人民对城市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认同。二是在民族互嵌社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铸牢基层群众的共同体意识。成都市建设成了二十余个居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样板,为各民族提供了交流和参与平台,通过社会治理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创建民族团结幸福城市,由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联动机制,打造

      “四会平台”①,建立与少数民族流入地区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在基层设立便捷快速的服务机构,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简化各族群众的办事流程,为各族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切实做好民族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在基层民族互嵌社区的建设中创新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1+211”治理新模式,即在一个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把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大会这两个组织以及一个业主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统筹起来,共同参与治理,既保证了社区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又发挥了社区中党员的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领导优势。成都市还在新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具体划分了社区的13项职责与事项清单,为基层民族社区的治理划定了范围。

      2.城市民族工作中的“武汉实践”

      武汉作为重要的枢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众多,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武汉市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民族工作体制。在武汉市的城市民族工作中,“33644”工程是武汉市民族工作的典型经验。武汉市民族工作“33644”工程是针对武汉市基层社区所进行的实践,武汉从

      2011开始在社区试行推广该工程,目前该工程已经覆盖数百个社区,并且逐步扩展。“33644”工程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三进社区”,具体指民族政策、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服务进社区,这是社区民族工作的整体目标。力求“三个掌握”,指社区要对社区中常住少数民族、流动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诉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握。开展“六项活动”,指在社区中开展民族政策教育活动、民族知识宣传活动、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为民族团结进步办实事活动、各族群众联谊活动、各族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搭建“四个平台”,指信息网络平台、沟通交流平台、双向服务平台、志愿者参与平台。建立“四项制度”,指信息报送制度、动态管理制度、协调服务制度、目标责任制度”。“33644”工程从基层的民族互嵌社区做起,以基层带动整体,由点到面,铸牢了各民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该工程也为各基层民族社区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其有制度可循,同时,这套覆盖性强、适用性高的基层社区制度为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参考。

      3.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宁波实践”

      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发展迅速,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位决定了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入该城市,在近些年的探索与试点中,宁波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民族工作机制。2021年4月,宁波北仑区的《浙江宁波北仑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这是全国首个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宁波北仑区该试点获批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北仑区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城市民族工作方法。北仑区的城市民族工作经验可以概括为“四微”建设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微组织”是指在基层社区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组织,通过少数民族社团组织与社区或政府建立沟通渠道,反应少数民族群众诉求,使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少数民族人口的困难或是诉求,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

      北仑区利用区、街道、社区的三级社团服务组织,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发掘了社团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功能。“微窗口”是为简化少数民族办事流程、保障在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项权益、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而开设的各类窗口,例如在少数民族相对较多的民族互嵌社区开设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窗口和绿色服务通道等,为少数民族提供社会保障、就业、事务办理、政策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微热线”是指由基层社区建立热线电话,为各民族群众提供服务咨询和信息反馈,同时还利用微信、QQ等社交聊天工具与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沟通,打通了少数民族群众与社区、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微平台”是为了促进流动人口尽快融入,为各民族提供各类资源和信息所设立的信息平台,社区通过“就业援助会”等形式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少数民族的快速融入与素质提升。

      北仑区自2014年开展“四微”模式建设以来,逐步形成了全覆盖、多领域的民族工作网络化服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迅速适应城市生活提供了保障,极大提高了基层社区的服务效率,并于2021年入选成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此外,北仑区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试点建立关爱少数民族子女、促进少数民族融入的“五位一体”协同机制,指坚持“环境熏德”,建立家庭成长协同机制;坚持“文化润德”,建立学校提质协同机制;坚持“价值树德”,建立企业体验协同机制;坚持“实践励德”,建立农村实践协同机制;坚持“行为养德”,建立社区服务协同机制。总体来说,宁波市的实践在创新城市民族工作和解决少数民族“三个不适应”方面获得了良好效果,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宁波经验”。

      4.城市民族工作中的“成都实践”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高新技术产业和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吸引着西南地区的大量少数民族流入。成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城市民族工作在城市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成都市在全国和四川省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取得重要成就,基于此,成都在民族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思考。

      笔者在成都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成都的城市民族工作虽然没有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但是成都的民族工作实践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创建活动来增进各族人民对城市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基层民族互嵌社区的建设中也树立了一些典型。根据笔者在成都的调研经验以及民委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笔者认为成都市的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意识形态的方式提升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成都市通过建设教育基地、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举办民族节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活动增进各族人民对城市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认同。二是在民族互嵌社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铸牢基层群众的共同体意识。成都市建设成了二十余个居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样板,为各民族提供了交流和参与平台,通过社会治理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创建民族团结幸福城市,由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联动机制,打造

      “四会平台”①,建立与少数民族流入地区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在基层设立便捷快速的服务机构,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简化各族群众的办事流程,为各族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切实做好民族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在基层民族互嵌社區的建设中创新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1+211”治理新模式,即在一个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把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大会这两个组织以及一个业主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统筹起来,共同参与治理,既保证了社区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又发挥了社区中党员的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领导优势。成都市还在新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具体划分了社区的13项职责与事项清单,为基层民族社区的治理划定了范围。

    篇八:街道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情况

      

      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

      为切实抓好《xx县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的通知的工作安排,结合我县民政工作实际,以村(居)民约示范村创建和进一步规范村(居)务公开为切入点,推动基层事务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并有效纳入网格化、社会化服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局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xx兼任组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xx任常委副组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xx和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局各科(室)和各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办公室,由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xx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做好统筹协调、学习安排、后勤保障等工作。xxx任办公室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工作。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全过程,构建全社会多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引导全局干部职工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多元命运共同体,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将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和民族法律法规纳入本单位党组理论中心学习组的学习内容,纳入干部职工教育培训范围;加强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强化舆情管控。

      (二)推动基层事务治理重心下移。以村(居)民约示范村创建和进一步规范村(居)务公开为切入点,将基层事务治理有效纳入网格化、社会化服务,推进公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推进城乡社区民族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xxxx年x月)。全面动员部署民政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全社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宣传,普及民族团结进步观念,积极营造关心、支持示范市创建的良好氛围。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的要求,进行深入调研,推进工作。

      (二)全面推进阶段(xxxx年x月-xxxx年xx月)。全力推动创建工作。各级各部门围绕目标任务,探索长效机制,努力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示范创建各项工作任务和职责落实到位。

      (三)评估申报阶段(xxxx年x月-x月)。按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测评指标》体系要求,对创建工作进行科学评估。深入对照,查漏补缺,科学评估,总结经验,及时向市创建办提交相关资料。

      (四)检查验收阶段(xxxx年x月-x月)。通过各单位互观互检、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行自查自检。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部门自查自检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申报材料。验收结束后,对全系统创建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将创建成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局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也要相应成立创建组织机构,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二)强化协调配合和资源整合。各科室要按照创建要求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分工合作、各尽其责的原则,围绕创建目标任务和测评指标,加大投入力度,为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提供保障。要把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创建经费,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督促检查营造氛围。要结合民政创建内容和拟定计划或方案,切实加强工作督导检查,推进工作,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争创先进集体、争当先进模范的良好氛围。

    篇九:街道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情况

      

      思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和发展。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全体公民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2、继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挖掘和发挥民族精神文化及团结凝聚的积极性和灵动性,彰显汉族民族的共同传统价值,提倡文化多样性与生活融洽的理念。

      3、继续推进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不断推动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融合,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形成民族团结的紧密结合。

      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

      1、深入推进“五年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和引导群众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开展全民参与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民族宗教结合的文化建设,加强网络宣传教育,通过社会平台,发挥社会影响力,加深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3、加强中小学教育,在课程中增加边缘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校园里组织更多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

    推荐访问: 街道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情况 共同体 工作情况 中华民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