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博公文网 - www.xahdsy.com 2024年05月19日 08:04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对领导话不必全当真(2023年)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3-05-20 09:50: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领导话不必全当真(2023年),供大家参考。

    对领导话不必全当真(2023年)

    对领导的话不必全当真

     

     

    对领导说的每一句话都很当真,看似尊重领导,实际上是一种肤浅、盲目与天真,不仅对自己不利,领导也不一定很满意。

    让我们讲一段历史事实,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明朝初期有个大才子叫解缙(读音xiejin)生于明太祖洪武2年(公元1369年),曾经担任过内阁首辅、大学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解缙自幼颖悟过人,他的文章雅劲奇古,诗豪情奔放,书法精绝,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他曾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带领3000余人,历时六年,辑录了七千多种自先秦至明初的古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曾引用的一句话:“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就是解缙写的。

    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十九岁的解缙考中进士,授庶吉士(皇帝身边负责起草文件诏书的官员),同年官至翰林学士。

    明太祖朱元璋很器重他,让他常在身边以被咨询。一天,朱元璋对解缙说:"我和你名为君臣,情同父子,你应当对朕知无不言。"

    解缙感恩皇上信任,非常认真,连夜写了一篇《万言书》呈报朱元璋。在这篇奏章中,他忠心耿耿,知无不言。他说皇上“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意指朱元璋政令变动太快,刑罚太繁太重;
    说“陛下震怒,剪根除蔓”“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意指朱元璋杀罚太重,株连过多;
    说皇上:“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量轻重”,意指朱元璋用人不分贤能与否。

    这些谏言确实切中时弊,不仅满朝文武没人敢讲,就连皇太子朱标讲到时朱元璋也大动肝火。朱元璋读后,心中很不高兴,但因为是自己让他“知无不言”的,也不好说什么,只是说了句“爱卿有才”。

    解缙以为真的得到皇上称赞,受到了鼓励,于是再次写了一篇《太平十策》,直言不讳,提出了一些与朱元璋现行政策相反的建议。

    朱元璋看后实在忍受不了,就把解缙的父亲召进京城,对他说:"大器晚成,让你儿子回家吧,加以修炼,十年以后再来,受到重用也不算晚。"实际上是罢了他的官,他只好跟着父亲回到了江西吉水老家。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当了皇帝,礼部侍郎董伦在皇帝面前为解缙说了不少好话,解缙被召复职,任翰林待诏。十一月任内阁首辅。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缙升任翰林侍读。随后进文渊阁,为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主持编成《永乐大典》之后,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与信任。朱棣曾讲"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有一天,朱棣让解缙如实评价一下朝中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10位大臣,并写个评语。解缙觉得这是皇上对自己的高度信任,又认真起来,遂公正如实地写出了自己对10位大臣的看法。他在评价中说这个大臣“有德望但不远小人”;
    说那个大臣“天资厚重,但无定见”;
    说某大臣“可谓君子,颇短于才”;
    说某大臣“诞而附势,虽才不端”。10位大臣中有8位被指出了缺点,不是缺德就是少才。不久,这些评语被泄露出去了,被点出问题的大臣大都是一二品大员,听到解缙的评语后虽然外表不置可否,内心耿耿于怀。

    明成祖朱棣在册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他的大儿子朱高炽忠厚老实,二儿子朱高熙能征善战,在“靖难之役”中救过自己。按照封建社会“立长立嫡”的规则应该立大儿子,但又觉得二儿子英武似己,想立二儿子。出于对解缙信任,朱棣把他召来听取建议。解缙从对皇上高度负责出发,建议立皇长子,又讲了皇太孙优秀,立了皇长子将来可以传之于皇太孙。最后,朱棣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得知这一情况后,对解缙恨之入骨。

    永乐四年(1406年),皇二子朱高熙诬告解缙将朝廷机密“传达廷外",又诬告他"试阅卷不公",朱棣将解缙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一些大臣上疏攻击他其他方面存有问题,又被加重处罚,改贬交趾(今越南)。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皇帝北征未归,只好觐谒太子后返回。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又乘机进言,说解缙趁皇上外出的机会私自晋见太子,“无人臣礼”。朱棣大为震怒,下令将解缙下入诏狱。朱高熙污其与太子有密谋,锦衣卫对其施尽酷刑,他被打得体无完肤,仍不屈服。

    五年后的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向皇帝呈报狱中囚犯情况,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心会皇帝之意,用酒将解缙灌醉,然后活埋于积雪之中。解缙死时年仅四十七岁,死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儿宗族都被流放。

    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下诏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号文毅。但这已是解缙被害五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解缙的事情在《明史.列传三十五.解缙》中有详细记载。《明实录》《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中也有介绍与评价。

    解缙的教训归结起来就是太相信领导的话,对领导的话太认真。朱元璋让他“知无不言”,他很相信,就无所避讳地提起意见来了。朱棣让他公正评价大臣,他很认真,没有想到皇帝能把自己的评语泄露给大臣们,没有考虑得罪这么多大臣之后会有什么后果。朱棣在立太子问题上听取他的意见,这是天大的敏感问题,一般人都以“知子莫如父”而讳言,但他却认真负责,直抒己见,没想到自己直接给皇帝一人的极密建言竟然被皇次子朱高熙知道。

    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从现实情况看,之所以对领导的话不要全部当真,有六个具体理由。

    其一,有些领导的话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有的领导嘴上说“我是人民的公仆”“是为大家服务的”,但内心里把自己当做所在单位高高在上的主人,你若冒犯了他的官威,就会受到冷遇。有的领导嘴上讲用干部一视同仁,实际上爱搞亲亲疏疏,你若进入不了他的圈子就很难得到提拔。有的领导嘴上讲“大家只管干工作就行了,不要看望领导,不要给领导送礼”,实际上去看望去送礼的他都有好感。有的领导下去检查工作,嘴上讲“要一切从简”,实际上很喜欢排场,隆重接待的他心里都很高兴,一切从简的他会觉得你对他没有感情。有的领导嘴上讲“要少表扬领导,多提批评意见”,实际上喜欢表扬奉迎,爱讲实话爱提批评意见的往往不受待见。

    其二,领导说的有些话是随便说说,并不认真。有的领导对下属说:“干的不错,好好干”,这大多是随口说的鼓励话,你不要看的太重,不要认为真的是领导对你很满意很看重。有的领导对下属说:“今后有什么困难只管给我讲”,这大多是一般性的表态话,你如果真的遇到困难就去找他,他会感到很厌烦。

    其三,领导说的有些话是旁敲侧击,另有所指。你做的有些事情本来没错但领导硬是批评你,有些事情错误不大但领导却大发雷霆。对此不要看得过重,因为他很可能是另有所指,话中有话。比如,他对上级决定的有些事情不满无处发泄,对班子里其他领导同志有意见不好明说,只好在你身上发泄,看起来是批你,实际上是在批别人。有的领导对你讲的一些严厉话,听起来很吓人,实际上是说给大家听的,是想通过批你达到一种震慑众人的效果。

    其四,领导说的有些话是好听话,忽悠话。下属需要领导信任,领导需要群众拥护。下属需要对领导说好听话,领导也需要对下属说好听话。比如,有的领导说你“很有水平,很有前途”;
    有的领导说:“我对你看法很好,很满意,要重点培养你,提拔你”,等等。这些话不可全部当真。因为,他可能对别人也是这么说的,也可能等到调整干部时他已经调走或者退休,只是换得你一个感恩戴德精神振奋罢了。

    其五,领导的心理与看法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单位内部事态和外部情况的不断变化,领导对你的看法包括讲过的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你若把领导对你曾经说过的话永远当真,那就会犯错误。比如,明成祖朱棣让解缙给十位大臣写评语时,让他谈立太子的建议时,确是信任他的,当他听到皇次子朱高熙说解缙趁皇上不在私见太子时,看到被解缙得罪的一些大臣不断上疏、众口铄金时,就对解缙产生了严重怀疑,就改变了对他的信任。

    其六,领导说的有些话虽然出于真心,但他可能控制不了结果。比如,领导说要提拔你,即使是真心的,也不能由此断定一定能实现。如果他是你的部门领导,还有部门上面的单位领导,他的意见未必能为上级领导采纳;
    如果他是单位的一把手,那还有一个如何与班子其他成员统一思想的问题。有时领导表态要提拔你,但上级领导给他打招呼要提拔另外一个人,他若不服从就会付出代价,就只好改变态度。所以,领导的有些话即使是真心真意的,也未必能够全部实现,也不能全部相信。

    大多数领导是讲党性有品格的,他们讲的话多数是可信的,但这并不代表全部。在官场职场上会遇到各种层次、各种素质的领导,领导的话也有各种复杂内含与目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何具体分析?简言之,就是:听其言,品其味,审其意,观其行。

    推荐访问:领导 对领导话不必全当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