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博公文网 - www.xahdsy.com 2024年05月17日 12:14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高二语文选修教案(合集)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3-05-28 08:30: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二语文选修教案(合集),供大家参考。

    2023年高二语文选修教案(合集)

    高二语文选修教案(精选5篇)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高二语文选修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

    高二语文选修教案篇1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2.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童年青年(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实验(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3.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__,不受外界的__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__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高二语文选修教案篇2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筛选出本文重要信息,,引发自己的思考。

    3、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感知本文重要信息。

    【难点】

    梳理、整合解说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银河系》短片(无声音,无画面,有声音有画面)让学生感知解说词的特点1解说。学生谈观感。

    明确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兴趣,并对解说词在电视画面中的作用和特点有直观的感受。课文重点内容的梳理,归纳。

    解说词特点的整合。释题:宇宙的边疆在哪里?宇宙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

    将文中文学性的语言抽去,读一段课文。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情趣诗意。

    要求学生任选取文中的一个图片,写一段解说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总结解说词的特点3对象听众。学生书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课堂交流。

    宇宙星系(距离我们80亿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万光年)银河系(4万光年)恒星。太阳系(1光年)行星

    学生通过感受总结特点。训练学生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

    了解说明的顺序

    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认知规律。拓展练习欣赏采石风景照,试写解说词,符合解说词的特点学生写作,展示写作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小结,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解说词的特点:

    1、解说拓展。

    2、情趣诗意。

    3、对象听众。

    高二语文选修教案篇3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议论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用现象。

    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的文学家。年少时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权贵嫉妒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为梁怀王太傅。终因怀才不遇,年仅33岁就抑郁而死,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

    背景:

    1、战国末期与社会历史概况: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先后进行改革。魏,李悝的变法;楚,吴起的变法;韩,申不害的变法;秦,商鞅变法。

    秦过逐渐强大,于前221年灭齐,统一天下。施用严刑苛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2、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二、破题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三、分析课文的一、二段

    第一段: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

    对内: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

    对外:实行“连横”,各个击破。

    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运用对比,反寸秦国的强大。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小结。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第三段:

    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

    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__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

    实行愚民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平凡之极。

    “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__。

    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三、归纳

    1、对比手法的运用:

    ⑴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

    ⑵秦国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⑶陈涉与九国的实力的对比;

    ⑷陈涉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2、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3、语言生动形象:

    ⑴华丽的词藻;

    ⑵铺排的气势;

    ⑶排比的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课课练》。

    高二语文选修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4.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5.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你喜欢读中国诗吗?它有怎样的特点呢?“诗”(湿)其实是“干”的,即它首先是凝练的。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京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那么,除此之外,它还有哪些特点?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记录)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三、整体初读

    1.理清文章脉络也对理解此文大有帮助。因此,我们首先来理清文章思路:文章总共有8个自然段,我们大致可以把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总体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教师阐述)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特点有三: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3.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阐述,再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标志性语句,回答教师提问:(教师应注意多启发学生)

    教师: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学生1: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2:他的回答不全面,这篇演讲稿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所以,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教师追问:你是从文章的哪个语段看出来的?

    学生2: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教师:非常好!他看书很认真,我们为他鼓掌!这篇文章作者开头就表明了是从比较文学的立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迅速筛选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教师: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3:有。在文章第十一段,“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教师: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发现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很清楚。那么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4: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教师: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学生5: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教师:请你根据我们的探究,归纳本文的主旨。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四、布置下节课思考题(预习)

    想读懂这篇文章,仔细品味一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是关键。而这些句子要么是用了反语的修辞格,具有幽默的效果;要么是用比喻的手法,须细细领会方可。请大家先找一找这样的句子,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学生可能对下述句子感兴趣,教师可做出预案)

    学生1: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很幽默很诙谐,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中国诗小而精美的特征了。

    学生2:我印象最深刻的第9自然段说,“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一语就道出了两种诗歌语言上的不同之处。前者高亢雄壮,后者低沉斯文。

    学生3:第三自然段“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谈诗体、诗心互相制约的关系是“雅”事,鞋和脚却是“俗”物,“雅”事居然凭“俗”物说明白了。如此妙喻,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教师: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我也发现了一段文字很有趣味,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咱们一起交流一下,这句话要说明什么呢?课件出示: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占据、点评:

    学生:这段文字出现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应该是证明自己的结论的。但联系上下文我有一句话不明白。“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教师点拨:你能感觉作者对“哈巴狗儿”的态度吗?

    学生:应该是嘲讽的。

    教师:这个“哈巴狗儿”运用的是什么修辞呢?

    学生:应该是比喻,讽刺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教师:是的。作者在阐述了中国诗的特征后,得出了反对中西方文化本位的结论,提倡中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

    学生:我明白了,“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句话也意在讲我们中国人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的魅力。

    教师: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含蓄地告诉我们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二、深层探究:

    (一)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花”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花。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云峰之解不妥。)“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⑤分喻

    “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分”就是“部分”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体浑同。换句话说,“分”就是“边”的意思,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满月”喻面貌,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为“本体”扩充了“喻体”之源。不过,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这里标出这一名目,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

    ⑥反喻

    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钱先生在《管锥编全流汉卷五六》中,点出这种方法。如《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时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比喻在贾让《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新颖别致,顿生新意。

    (二)探究论证方法

    教师: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完全有可能互相补充,完成下列答案,教师要给予鼓励性评价:)

    有举例论证,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山亭》,来证明他的观点。

    还有引用论证,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

    教师:同学们很能发现问题,请你结合文章五、六自然段谈谈引用诗句的作用?

    五、六自然段引用诗句,主要是来论证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引用诗歌,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可见钱老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讲到这,老师禁不住想起了一件有关钱先生的轶事:上个世纪80,90年代,一些外国学者来到中国,一是要看这壮丽巍峨的万里长城,第二就是要拜望钱钟书!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请同学再深入探究一下,本文还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论证方法--对比,文章第二自然段,在论述中国诗是早熟的,是与外国诗对比论述的,外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无)--抒情诗--戏剧诗。

    教师:很好!钱老先生在文章开头就明确了自己的立场--比较文学,所以在论述问题时就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看看哪名同学还能文章中找到这种论述方法?

    学生:第五六自然段,阐述中国诗暗示性的特点时,说中国诗歌中有许多疑问句式,引用大量诗句后,又引用了莎士比亚和拜伦的诗,对比论证中国诗和外国诗在这一点上是有共性的。作者把引用与对比论证两种方法综合运用了。

    学生:我也发现这种综合论证的方法了。文章第十一自然段说“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就是在第十自然段引用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对比后得到的结论。

    教师:的确,钱老先生善于综合运用论证方法以理服人,以智启人。同学们还能找到能体现钱老智慧光芒的特别的论证方法吗?

    学生:我发现了,是比喻论证。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的淋漓尽致。

    教师:说得太好了!善用比喻是钱老先生写作的特点,看看你还能在文章中找到一些类似的语句吗?

    学生:第五自然段“我愿意换一种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把我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富于暗示性的特征比喻得恰如其分。

    学生:第九自然段“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突出了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教师总结:作者为了让听众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他用自己睿智的思想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浓缩成涓涓清泉,让读者心悦诚服,茅塞顿开。所以他的散文被看作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三、布置作业

    请借鉴本文,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高二语文选修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本文

    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胜天;

    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三、解题

    劝,即“劝勉,鼓励”。

    四、诵读第一段

    1、诵读的准确。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

    2、学生朗读第一段;

    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

    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

    5、文理分析:

    ⑴本节的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

    ⑶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⑷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第二节

    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

    2、文理分析:

    ⑴本节的论点是什么?

    ⑵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

    ⑷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六、诵读第三节

    1、主要步骤同上;

    2、文理分析:

    ⑴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⑵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

    ⑶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

    “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

    ⑷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

    ⑸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

    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九、结合上面的讨论,进一步思考:比喻论证有怎样的作用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置】

    一、学不可以已

    1、通过学习,可超越前人(横向);

    2、通过学习,可提高自身(纵向);

    3、总结:只要学习,必有进步,甚至“知明而行无过”。

    ──学习的意义

    二、学习要善假于物

    1、过渡:承上启下;

    2、比喻论证。

    ──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必须

    1、善于积累:正、反;

    2、持之以恒:主观、客观;

    3、用心专一。

    ──学习的态度、精神

    推荐访问:选修 高二 合集 高二语文选修教案(合集) 高二语文选修教案(精选5篇) 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分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