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博公文网 - www.xahdsy.com 2024年05月19日 16:45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1-05 12:30: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小编带来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希望大家喜欢。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轻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中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3.重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4.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养成摆放物体有序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玩具若干、小架子(上、下两层)、苹果树挂图一幅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听故事,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并提问。

    故事:小狗和小熊玩了一天后回屋休息,小狗抢先躺在了下铺。并说:“我累了,不想往上爬,你上去吧。”小熊便说:“这是我的铺,你上去。再说,我这么胖,怎么爬上去?”小狗还是不听,最后小熊只好艰难地爬上了上铺。

    看图片提问:

    A、小狗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最后睡在了哪里?(上铺)

    三、新授:

    1.认读上下。教师领读上下,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2.认识上下。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上下,如;宿舍的上下床、家里的鞋柜和冰箱、教室里的黑板和红旗、自己的头和脚、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小花小草等。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2

    教学内容:

    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指名汇报。

    (4)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议一议。

    让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表象。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做中获得这些知识。

    (2)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指名汇报。

    3.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2.量一量。

    解决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近?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4.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判断

    4.请为同一种物体选择不同的单位。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 ,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6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七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材第8~1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第二段,教材第11~13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口算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第三段,教材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几;

    第四段,教材第17~18页的练习二,是前三段内容的综合练习;

    第五段,教材第19~2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第六段,教材第21~22页的练习三,是千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练习。

    第七段,教材第23~25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由方块表示的数算珠表示的数认、读、写的过程,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特点,掌握读、写方法。

    除小棒之外,方块(小正方体)是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另一种好的学具。由10个小方块拼成一条、10条方块拼成一板、10板方块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不仅能使学生具体感知千以内数的多少,而且也直观地显示了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进一的基本特点。算珠表示的数,则介于直观与抽象之间,说它直观,每个数位上的数看得见、摸得着;说它抽象,相同颗数的算珠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借助这一中介,再进行相应的认、读、写的活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便能顺利展开,对相应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

    2、重视数(shǔ)数在认数中的作用。

    教材第8页,在认识整百数时,让学生借助方块图(或拼成的整板正方体实物),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教材第11页,在认识几百几十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从890数到1000;教材第14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几时,又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从598数到611,从988数到1000。这样的安排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有利于学生从数序的角度丰富对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二,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一千的认识,逐步形成对一千的良好数感;第三,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思考的基础:甲数和乙数,如果按顺序数数,甲数在乙数的前面,则甲数小于乙数,反之,则甲数大于乙数。

    3、选择丰富的认数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丰富对数的认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时,既注意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注意了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本单元的认数素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日常生活素材。如书的页码、方格纸上每页的方格数、电表上的读数、公路边的路程提示牌、门牌号码、自行车价格、身高的厘米数等。第二,环保素材。如,我国野生亚洲象的头数、世界上龟的种类数、我国人工饲养的东北虎的只数等。第三,自然奇观。如,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的直径、世界上最大的`花的直径、世界上最高植物的高度等。

    4、引导学生根据对数的理解探索有关的口算方法;通过口算进一步巩固对有关数的理解。

    教材第9页,在认识整百数后,安排例题教学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并让学生在练习中自主探索整百数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第13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后的想想做做中,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和对几百几十的已有认识探索几百加几十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上述安排,把对数的认识和相关的口算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探索和掌握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理解。

    5、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不同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其基本规则与百以数的大小比较是一样的,都是要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考虑到新旧知识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教学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第一,不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而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先用不同方法去比较,再在交流中逐步掌握比较方法。如第19页例题比较312与285的大小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因为312比300多,285比300少,所以312大于285;如果数数的话,312在285后面,所以312比285大;如果在计数器上拨数,312的百位拨3,285的百位拨2,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把百以内数大于比较的方法进行类推,从最高位开始比,因为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等等。第二,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如教学第20页的第3、4、5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呈现的对数的大小的不同描述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有关数的大小比较。

    6、结合认数过程,灵活安排估计。

    对小学生来说,估计是一种需要着力培养的意识,是一种需要逐步掌握的技能,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的过程,有时侧重对数的大小的判断,有时侧重进行以相应口算为基础的粗略计算,有时则是为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估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结合数的认识进行的估计。如,第17页第5题估计哪几个数比较接近600,把它们圈起来。第二,结合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的估计。如第22页第7题,第8题等。第三,结合简单推理进行的判断。如,第10页第6题,第25页第12、13题等。

    7、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巩固对数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应用中巩固对数的意义、大小、读写方法的认识,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如第10页第7题,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走路上学为题材,让学生根据已走的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从家到学校的总米数;根据总米数和已经走的米数,求还要走的米数;根据总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已经走的米数。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认识整百数的意义,而且还能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函数关系。又如,第18页第9题,让学生根据几种果树的棵数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选择信息、组合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对数的特点及大小的直觉判断能力。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7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推荐访问:二年级 数学教案 设计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课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