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博公文网 - www.xahdsy.com 2024年05月12日 20:59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党建材料 >

    街道基层党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8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3-04-28 18:25:06

    篇一:街道基层党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精选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希望大家喜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1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在民族问题中,我们要有政治站位,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方向上要跟进,加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政策上跟进,以公民个体身份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措施上跟进,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要明确基层党组织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组织基础,要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我们要抓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中华民族大团结是生命线的任务,把握城市民族工作的未来,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教育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意识形态。不忘责任担当,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培养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执教;培养良好心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

      本次培训学习虽已结束,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思想以及坚持良好师德师风的责任担当已经入脑入心,在我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生根发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要坚持正确思想的引领,要守住自己职业的底线,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2此次和全校2000多名教职工一起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训教育,收获很大。讲课老师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详细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演变、变化,从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问题”的极端复杂性,深刻了解了世界视角下民族问题的极端严峻性,清醒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作用,落实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全校师生要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正能量向内工大美好的未来进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3通过系统丰富的培训教育,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同时,对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意义和要求等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对我校参加出国(境)学习交流的教师、学生加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五个认同”信念;把中

      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到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向他们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准聚焦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永远在路上”的精气神,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坚定不移走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路。

      为期3天的专题培训中,各位专家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精辟的讲解和阐释,通过学习,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院以主题团日活动、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主题班会等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坚持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学生。而辅导员,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要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把这“四个重在”理念贯彻落实到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立足实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4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大家常说的“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是需要文化认同。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就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长远之举、固本之策,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是对少数民族长远利益的考虑,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全民族中进行文化认同。我们每一名普通民众都应该全力支持、全力配合能够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工作。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就是为实现民族解放、长期抵御外来侵略、各民族之间建立患难与共关系和深厚友情的历史。我们要结合当前阶段的学习教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史为镜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救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水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度时艰,有人坚守岗位,有人迎风逆行,无不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信仰,无不彰显了中国人的刚强,无不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我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干部、一名组工干部,更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5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更要强调共同性,多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有利于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照自身也曾出现过一些思想偏差,如曾经在组织文化活动中过度强调民族元素、把草原文化等同于内蒙古文化等。以

      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没有以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政治标尺和根本标准,没有准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范围内认真整改,不断提高,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新时期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创新载体和方式,精心组织以弘扬民族团结进步,讴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努力把文化文艺激发的精气神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像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党员干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主动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思想道德觉悟,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牧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农牧民群众形成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一是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是对56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认同。党的__大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顺应这种形势,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条件。

      二是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意识。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相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度更广,所承载的人类文明知识信息更多。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少数民族同胞在更广阔的生产生活领域中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从点滴做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涵盖了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方面面,既应在思想上教育引导,讲清讲明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共同体;也应在实践中步步推进,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条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坚定坚决地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拥护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7通过本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学习活动,我学习到了很多,也了解了许多,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当中,我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作为嘎查干部,帮助农牧户购置、出售畜类、农作物也成了我的工作内容。有次买卖出现了农户与商贩语言不通导致交流产生误会,闹得

      不和谐。我听到消息,及时去到现场,安抚双方情绪,并与双方谈价、协调,使交易和谐的进行下去,且不损害双方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友谊。通过基层经历,我明白只有各民族干部、群众相互信任、相互团结、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我们的基层才能更加和谐、进步、发展。各民族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党员,我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平等对待各民族同胞,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到“三千孤儿入内蒙”、“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感人的故事不计其数,但都值得我们铭记。党的__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于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艰难险阻,但伟大的中华民族永不退缩,知难而上。各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势必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

    篇二:街道基层党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靠?街道多举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系列活动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靠?街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抓?,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系列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为民族平等、民族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政策宣传进社区,提升群众知晓率靠?街道梅园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疫情防控要求,采取流动车LED电?屏滚动播放民族理论政策宣传视频,在活动室播放宣传标语,开办民族知识学习研讨会讲解法律法规等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民族团结基本知识,努?做到民族政策、法规知识家喻户晓、深???,营造??讲团结、事事促团结、处处有团结的良好氛围,掀起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新?潮。教育宣传进学校,从?抓起促团结靠?街道芳园社区携?海铁??开展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灵深处”为主题的宣讲教育活动。由社区?作?员??当前实际、结合典型事例,声情并茂地为孩?们讲述了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偿捐献?颗肾的汉族?青年王艳娜的故事、含?茹苦收养了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10个孤?的杰出母亲阿尼帕的故事,深?浅出、全?细致地向孩?们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民族?团结的重?意义,激发孩?们强?的民族?尊?和民族?豪感,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个孩?的?中?根发芽、茁壮成长。

      党?活动进基层,凝聚共识添活?靠?街道育英社区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活动。活动中,育英社区党委书记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意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坚定不移地推?国家通?语??字和国家统编教材使?”等??进?了认真详细的讲解,明确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民的?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培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内容。进?步增强党员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砥砺前?,竭?做好社区民族团结?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访慰问进家庭,党的温暖送?头靠?街道友谊社区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访慰问活动,为辖区少数民族困难家庭送去党的关爱和温暖。?访慰问中,友谊社区党委书记与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对?交流,拉家常、送祝福,详细了解其患病康复、?常?活、收?来源等情况,仔细察看居住环境和?活设施,认真记录当前?临的实际困难和迫切诉求,并送上?饼、?果、?奶等慰问品。同时还通过宣传新中国成?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中国特?民族政策和典型?物的树?等内容,引导少数民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励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增强信?、克服困难,让?活更加美好,?实际?动拉近与少数民族的距离,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编辑:张丽

    篇三:街道基层党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精选24篇)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1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大家常说的“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是需要文化认同。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就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长远之举、固本之策,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是对少数民族长远利益的考虑,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全民族中进行文化认同。我们每一名普通民众都应该全力支持、全力配合能够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工作。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就是为实现民族解放、长期抵御外来侵略、各民族之间建立患难与共关系和深厚友情的历史。我们要结合当前阶段的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史为镜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救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水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度时艰,有人坚守岗位,有人迎风逆行,无不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信仰,无不彰显了中国人的刚强,无不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我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干部、一名组工干部,更应发挥党员先

      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2团结就是力量,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还记得,上学以后,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慢慢又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强大”。

      从小,我就为我能生活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而自豪骄傲,因为我知道,这片土地,汇聚的56份热情;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种希望;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我知道,我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各族儿女都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繁荣的发展大国。

      人多又怎么样呢?我们中国是一个最团结的国家,十_亿人口,手牵着手,心连着心,与祖国共同迈向繁荣,人民强了,团结了,还怕国家不强,不团结吗?有句话说得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自古以来,钓鱼山本来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一个小小的日本,想买我们的领土,不买就抢,全国与世界的人民,我相信,现在都看得清日本是一个怎样无耻、霸道的、小到用一百个日本,才低得中国的领土。

      在这一点上,足够证明中国人民的团结。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

      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4在春意盎然的5月,我们迎来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自从我参加民族团结教育学习之后我对民族团结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同样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团结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共同努力的基础上的没有民族团结一个国家只会灭亡兴旺也就无法谈起。民族矛盾一直是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一想当初要不是国共两党闹矛盾那抗日能打八年吗?要是只有一个国民党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国民党自身存在许多的民族矛盾所以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而共产党先进得很多他们把人民矛盾是否能够顺利解决作为一次革命能否胜利的决定因素。所以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就是各民族之间实现民族平等只有实现民族平等才能有民族团结维护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只有这样各民族才能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共同开拓了祖

      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现代化进程。我们应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是民族团结。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主要是一些无视民族团结的在搞国家分裂这种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打击同时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政府应该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了强烈民族团结意识感,才能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5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不同少数民族,对大米的吃法也各有不同。南方的傣族、佤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把米装入竹筒放在火上烧烤,使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味。壮族、布依族群众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朝鲜族群众习惯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萝卜、洋葱,有的还加入葡萄干、木瓜等,炒焖成喷香可口的什锦饭,由于焖好的饭用洗净的手抓食,所以又叫“抓饭”。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洛萨节等。其中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中旬举行,时间为三到五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划龙舟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花灯,放烟花,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6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我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基于此,县委提出要把第一年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作为我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和有效载体,要求以解决突出问题的创建工作成果丰富教育实践活动,以转变作风的实效为创建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为推动我县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归根到底就是促进和谐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在民族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一)和谐民族关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中华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大家庭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

      (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维护边疆安宁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建设、共同当家作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我国两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并且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历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跨界民族由于地缘和血缘上的原因,境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会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维护祖国边疆安宁的重大工作,决定了民族和谐始终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三)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方面

      当代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的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引发民族矛盾的因素更加多样,民族关系已日益成为全社会范围的关系,民族的问题日益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妥善处理各种民族的问题,全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在我国,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

      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没有各民族的共同振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是得益于我们拥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得益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特别是从1978年开始开展了30多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夯实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我们坚信,任何破坏团结、制造分裂的图谋和行径必将以失败告终。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7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大家常说的“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是需要文化认同。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就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长远之举、固本之策,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是对少数民族长远利益的考虑,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全民族中进行文化认同。我们每一名普通民众都应该全力支持、全力配合能够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工作。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就是为实现民族解放、长期抵御外来侵略、各民族之间建立患难与共关系和深厚友情的历史。我们要结合当前阶段的学习教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史为镜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救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

      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水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度时艰,有人坚守岗位,有人迎风逆行,无不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信仰,无不彰显了中国人的刚强,无不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我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干部、一名组工干部,更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8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

      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困结裔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怠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ffl要意义。当前,全面切:彻党的民

      族政策,切实加强和

      改进民族工作,使各民族更加自觉坚定地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

      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蕋础。维

      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

      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

      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融合,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一个多民族国

      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

      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

      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辟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

      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梢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

      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气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

      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

      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的每

      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我们党提出的到20_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在地域上、人群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人全面小康,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10我出生在新疆博州精河县,现住博乐市。博尔塔拉是个美丽的地方,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文化先进,民族团结。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

      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阿拉套山北麓,是我国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的"地带,这里分布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整个区域,林草生长茂盛。植物覆盖率达91%左右。有野生植物1600多种,鸟类170多种;有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二级保护动物。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除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外,还有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温泉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是自然保护区密度最高的地州之一。我们应该很好地保护他们,让我们的家乡永远山清水秀,风调雨顺。

      我爱新疆,我爱博尔塔拉,我爱博乐。我爱博州的山山水水,更爱博州的各族人民!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1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对学院党委而言,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之中,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首先,要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集中学习、举办全体教职工专题培训、讲授专题党课、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重点学习党的民族创新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其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

      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相统一基本特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把爱国作为立德树人的基调和人才成长的底色,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增进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

      最后,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三全育人”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当前,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学校党委部署的“三全育人”工作改革,今后,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三全育人”工作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好老师,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大力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好地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职责,发挥促进民族团结的引路人作用。

      要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学院现有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培育思政功能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的示范课程。广大教师应充分挖掘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等知

      识点,将有关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现实案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引入教学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中,使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与认同。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征文、竞赛、展览等方式,加大宣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打造以官网、官微等为主干的多元化网络育人集群,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续打造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能够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我们要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12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比如满族、回族、傣族、苗族、壮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

      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__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战争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13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民族团结教育蔚然成风。说到民族团结,我的眼前忽然闪现《冰山上来客》那熟悉的电影画面,那悠扬的旋律“花儿为什么这样会红……”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因为在我们身边也住着一群,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教民。他们的孩子和我同上一所小学,一个班级。同在蓝天下,我们牵手同行。

      有一天,我曾高兴的对爸爸说:“我们班新转来两位哈萨克族姐

      妹。”也许语言不通,刚开始她们对同学们的关心显得很冷漠。独坐静想,她们需要的仅仅是尊重。不胜其烦的打扰让谁也会不高兴的。我试着用一颗理解的心去对待她们,真的获得意外惊喜:原来她们是那样的热情善良。不会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灿烂的笑容花儿般绽放。有一次,姐姐指着墙上的画问我:“张虎是谁?”我说就是我呀!她用本民族的文字把我的名字写在纸上。我珍藏着,虽然现在还无法读懂,但是相信有一天我能。

      同学们,打消你的疑虑吧,现在就行动起来。走进这些少数民族同学的心中!将心比心,你会觉得天更蓝,地更宽。我们的未来更令人憧憬。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让民族之花盛开,让花儿更红。至情无言,大爱无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请付诸行动吧。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14通过系统丰富的培训教育,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此次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使命的认识,同时,对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意义和要求等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对我校参加出国(境)学习交流的教师、学生加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五个认同”信念;把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到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向他们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准聚焦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永远在路上”的精气神,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坚定不移走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路。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15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

      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现有15个地、州、市,88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74个团场。截止__年底,新疆人口为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新疆多民族的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力。目前,全区有5个民族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县,42个民族乡。国家非常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由解放初期的3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4.8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8%,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政府机构以及经济、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在新疆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直在新疆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和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尊重和保护。目前,全区有清真寺23000多个,充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

      自1983年以来,我们新疆已连续_年在全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越来越巩固。盼发展、求团结、思稳定已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愿望和共同追求。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严厉打击民族分裂

      主义骨干分子、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和宗教极端势力,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持了我区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展望未来,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我们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新疆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在__年专门发了加快新疆经济建设发展的32号文件,为今后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我们将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精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新疆是祖国西部的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发展前景广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将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持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努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16此次和全校20__多名教职工一起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训教育,收获很大。讲课老师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详细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演变、变化,从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问题”的极端复杂性,深刻了解了世界视角下民族问题的极端严峻性,清醒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加快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作用,落实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全校师生要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正能量向内工大美好的未来进发!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17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更要强调共同性,多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有利于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照自身也曾出现过一些思想偏差,如曾经在组织文化活动中过度强调民族元素、把草原文化等同于内蒙古文化等。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没有以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政治标尺和根本标准,没有准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范围内认真整改,不断提高,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新时期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创新载体和方式,精心组织以弘扬民族团结进步,讴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努力把文化文艺激发的精气神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像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党员干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主动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思想道德觉悟,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牧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农牧民群众形成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18通过系统丰富的培训教育,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同时,对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意义和要求等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对我校参加出国(境)学习交流的教师、学生加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五个认同”信念;把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到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向他们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准聚焦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永远在路上”的精气神,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坚定不移走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路。

      为期3天的专题培训中,各位专家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精辟的讲解和阐释,通过学习,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院以主题团日活动、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主题班会等为依托,加强

      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坚持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学生。而辅导员,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要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把这“四个重在”理念贯彻落实到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立足实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19为期3天的专题培训中,各位专家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精辟的讲解和阐释,通过学习,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院以主题团日活动、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主题班会等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坚持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学生。而辅导员,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要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把这“四个重在”理念贯彻落实到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立足实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20“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族牧民如亲

      友、如手足,忠实覆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献血,累计献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称作“白衣圣人”。

      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不少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而白克日。卡依尔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一个汉族儿童的生命。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的一位普通工人,去年为抢救不慎落入水中的汉族儿童,在救他时白克日。卡依尔也因次现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这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和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他们这样的事例在各种民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一年有四季,民族团结就是春日的鲜花朵朵;也是夏日的和风习习;又是秋日的硕果累累;还是冬日的阳光融融。让我尽情品尝这四季的芬芳!让我们用心浇灌民族团结的花儿!让我们的爱,在民族团结中流淌吧!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21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我们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上下同心团结向上,才是最无穷的力量,才能真正的创造未来。只有团结的力量,才能创造那美好的未来,只有合作才能创造出最美好的和谐。在我们乌什县依麻木镇吉然村,也有着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有将国家领导人头像绣成织锦时刻牢记民族团结的吐尔逊古丽·吐尔迪;有无私帮助汉族村民的毛里尼亚孜·伊斯马依;有不计报酬为村民修枝嫁接的汉族老杨,当然还有许多民族团结的故事。这些事迹早已深深烙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吉然村,将影响和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吉然村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

      状态,也关系到社会安定的维系。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阶段的教育,而在这漫长的一生当中,特别是学校教育阶段,老师可能会随时更换着,但父母始终是父母,没有更换过。因此,三个阶段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贯穿全程的,是最为关键的。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是与孩子最亲近的人,母亲是孩子行为习惯的榜样,也是孩子行为的监督人。母亲的一切举动和情绪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个优秀的母亲胜过100个教师”,作为母亲,就应当好好教育孩子。

      无论是汉族还是维吾尔族或者其他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都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任何民族都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更没有短长之别,只有各民族团结奋斗,才有了今天这样安定发展的社会局面。也只有各民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生活才能一天比一天好。要教育青少年远离和抵制那些以“维护本民族利益”为借口,宣传消极民族主义的错误言论,要认清新疆自古以来都是各民族大聚居、大团结共同创造繁荣美丽的边疆。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多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祖国分裂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子女作出表率,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增添色彩。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22从学前班到现在,有一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伙伴——_丹和_皮亚。她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她们两个比亲姐妹还要亲。她们两个现在居住到了同一个小区,更加促进了她们的友谊。

      _丹是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汉族女孩,她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很爱微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很可爱。她还是个富有有爱心的孩子,爱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美丽的大自然,更深深的爱着伟大的祖国,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位少先队员,她相信停带的思想是

      死水,单调的生活是萎靡,偏激的青春是放纵,无梦的人生堕落。所以,在平凡的日子里,她总是努力的学习,勤奋的工作,积极的思考,她要以她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来诠释她的大学梦。

      _皮亚是一个自信和执着的维吾尔族小姑娘。一个聪明可爱,思维敏捷,工作积极,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学习钻研,学习成绩优秀诚实上进,爱好广泛的优秀学生。她为了心中的梦想,坚忍不拔,奋力拼搏,从不退缩。哭过、笑过、迷茫过,可她不曾屈服过。她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她热爱身边的一切。她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她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都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在课间十分钟,她们总是在一起探讨学习的乐趣,在双休日她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些工艺品,并一起去书店阅览对学习有益的书籍,由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使她们在学习上总比别人略胜一筹。_皮亚有不懂的问题时,_丹总会给他耐心的解释,知道她理解、学会为止,使_皮亚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_皮亚常常在_丹参加文艺比赛时给予她最大的帮助,在她每次的比赛上_皮亚会主动编排舞蹈,陪她一起排练,使_丹在每次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中,她们总以姐妹相称。当她们只身来到店里时,店里的叔叔阿姨总会问:“你的姐姐/妹妹呢?”但她们总会平淡的回答:“她没有陪我一起来。”由于每次都这样回答,至使那些店里的叔叔阿姨都以为她们真的是一对亲姐妹。

      在_丹烦恼时,_皮亚总会为她排忧解难,逗她开心。当_皮亚犹豫不决时,_丹总会为她作出明确的判断。自从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以后,她们就更加团结友爱了,不仅如此她们还带动了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深深地团结的重要,让他们明白了团结是建设祖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团结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只有全国人民一心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这些道理是_丹和_皮亚让同学们懂得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足为奇的事,一些不足挂齿的事,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不可能自己生产。所以,人类是生活在团结合作的生活中,人类无疑是幸福的,但人类的团结有虚伪的团结。

      不仅人类学会团结,就连小小的蚂蚁,在发现食物后,都会共同合作。把食物搬“回家”它们小小的体形,居然能把超过自己的许多倍的东西搬运。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团结的力量。智勇双全的张良,若不是投靠了刘邦,单靠单枪匹马的行刺,能实现宏图大志吗?离开了笛卡尔的启示和普里斯特等人的共同研究的科技成果,牛顿能提出“牛顿第一定律”吗?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23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可以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

      此间形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自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努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形成明朗乐观美好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判断、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篇2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_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把强化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湖北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有24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5%,是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湖北统战系统强化使命担当,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_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

      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_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面对世界_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挖掘和大力弘扬各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引导各族人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持续深化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的心灵深处。深入开展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

    篇四:街道基层党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

      

      加强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调研报告运动写作方

      加强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我国的历史典籍中,有大量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通过深入研究,生动地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只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多样性指的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它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和活力;共同性指的是五十六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基因,它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深刻认识其多样性,更要强调其共同性,多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这有利于强化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

    篇五:街道基层党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5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覆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献血,累计献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称作“白衣圣人”。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不少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而白克日。卡依尔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一个汉族儿童的生命。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的一位普通工人,去年为抢救不慎落入水中的汉族儿童,在救他时白克日。卡依尔也因次现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这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和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他们这样的事例在各种民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一年有四季,民族团结就是春日的鲜花朵朵;也是夏日的和风习习;又是秋日的硕果累累;还是冬日的阳光融融。让我尽情品尝这四季的芬芳!让我们用心浇灌民族团结的花儿!让我们的爱,在民族团结中流淌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2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认同水平上处理多与一体化的关系,尊重多,强调一体化,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多一体化的一体化的认同。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观点,是

      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形成了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历史典籍中,有很多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流交流的记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研究,生动反映各民族交流交流的历史。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认同水平上处理多与一体化的关系,尊重多,强调一体化,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多一体化的一体化的认同。多元是指多民族也就是56个民族,一体化是指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我们必须尊重多元存在的客观事实,认识到强调一体化对维持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保持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关系到56个民族的切身利益和长期发展。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将中华民族紧密凝聚的文化纽带。只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一致,中华文化也是多元化与共同性的有机统一。多样性是指56个民族的文化丰富,表现中华文化的特色和活力的共同性是指56个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表现中华文化的根和灵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深刻理解其多样性,强调其共同性,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这有助于加强各民族大众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目前,关键是坚定文化信心,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所孕育的,是各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我们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意识和观念,努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3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中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由于中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不同少数民族,对大米的吃法也各有不同。南方的傣族、佤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把米装入竹筒放在火上烧烤,使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味。壮族、布依族群众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朝鲜族群众习惯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新疆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萝卜、洋葱,有的还加入葡萄干、木瓜等,炒焖成喷香可口的什锦饭,由于焖好的饭用洗净的手抓食,所以又叫“抓饭”。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洛萨节等。其中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中旬举行,时间为三到五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划龙舟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花灯,放烟花,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4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现有15个地、州、市,88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74个团场。截止__年底,新疆人口为196360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新疆多民族的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力。目前,全区有5个民族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县,42个民族乡。国家非常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由解放初期的3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48%,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政府机构以及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在新疆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直在新疆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和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尊重和保护。目前,全区有清真寺23000多个,充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自1983年以来,我们新疆已连续26年在全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越来越巩固。盼发展、求团结、思稳定已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愿望和共同追求。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和宗教极端势力,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持了我区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展望未来,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我们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新疆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在__年专门发了加快新疆经济建设发展的32号文件,为今后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我们将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精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新疆是祖国西部的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发展前景广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将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持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努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5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谈谈个人,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中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

      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二、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总书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作为学院的一员,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推动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

      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回望历史,中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篇六:街道基层党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

      

      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抓好《xx县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作安排,我们结合我县民政工作实际,制定了本工作方案。我们以村(居)民约示范村创建和进一步规范村(居)务公开为切入点,推动基层事务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并有效纳入网格化、社会化服务。

      一、组织领导

      我们将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xx担任组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xx任常委副组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xx和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局各科(室)和各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xx任

      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做好统筹协调、研究安排、后勤保障等工作。xxx任办公室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工作。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我们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全过程,构建全社会多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引导全局干部职工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多元命运共同体,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将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和民族法律法规纳入本单位党组理论中心研究组的研究内容,纳入干部职工教育培训范围;加强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强化舆情管控。

      二)推动基层事务治理重心下移。我们以村(居)民约示范村创建和进一步规范村(居)务公开为切入点,将基层事务治理有效纳入网格化、社会化服务,推进公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推进城乡社区民族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xxxx年x月)。我们将全面动员部署民政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全社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宣传,普及民族团结进步观念,积极营造关心、支持示范市创建的良好氛围。我们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的要求,进行深入调研,推进工作。

      二)全面推进阶段(xxxx年x月-xxxx年xx月)。我们将全力推动创建工作。各级各部门围绕目标任务,探索长效机制,努力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示范创建各项工作任务和职责落实到位。

      在评估申报阶段(xxxx年x月-x月),按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测评指标》的要求,对创建工作进行科学评估。我们深入对照、查漏补缺、科学评估并总结经验,及时向市创建办提交相关资料。

      在检查验收阶段(xxxx年x月-x月),我们通过各单位互观互检、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行自查自检。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部门自查自检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申报材料。验

      收结束后,对全系统创建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将创建成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保障措施方面,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一)强化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局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也要相应成立创建组织机构,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二)强化协调配合和资源整合。各科室要按照创建要求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分工合作、各尽其责的原则,围绕创建目标任务和测评指标,加大投入力度,为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提供保障。要把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创建经费,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督促检查营造氛围。我们要结合民政创建内容和拟定计划或方案,切实加强工作督导检查,推进工作。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创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争创先进集体、争当先进模范的良好氛围。

    篇七:街道基层党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城市民族工作

      作者:张继焦

      孙梦华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6期

      摘

      要:城市民族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各个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各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文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对现行的城市民族工作进行探讨,从广州、武汉、宁波、成都、呼和浩特、南宁和贵阳等多个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切入,通过对不同城市的民族工作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展现城市民族工作的生动实践,发掘各城市民族工作的优势所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城市民族工作

      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21)06-0021-0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经历剧烈转型,各民族被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进程卷入其中,民族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向东南沿海及经济发达城市流动。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各民族之间由于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的不同,在城市中会存在交流障碍、融入性差、缺乏认同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民族关系,引发民族矛盾,威胁国家安全。为保障各民族人民在城市中的合法权益以及建立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城市民族工作应运而生,并且逐步得到国家的重视。中国的城市民族工作源于散杂居民族工作,随着大量少数民族向城市流动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民族工作成了一項专门的工作,并且其地位在社会现代化治理中愈发重要[1]。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多次会议与指示精神中被提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主线[2]。城市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成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各城市要根据各地的民族现状制定完善的城市民族工作制度与体系,推动各族人民共建城市命运共同体,通过城市中各族人民满意度与幸福感的提高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属。

      中国自数千年起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下,各族人民不断进行着民族交融。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曾针对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民族”理论,该理论基于中国现实,反驳了过分注重民族利益而忽视国家地位的“民族—国家”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学界几种常见民族理论的综合。“国家—民族”理论强调的是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国家与民族之间是一种主导与从属的关系,国家通过权

      力体制对各民族进行资源配置和发展规划,各民族在国家的行政体制框架下进行各项活动[3]。笔者在后来的文章中又多次对“国家—民族”理论进行完善、阐述以及应用[4-6],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笔者提出从“国家—民族”“民族—国家”“民族—民族”三个维度论述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7]。在城市民族工作中,笔者认为也应该基于城市与民族之间的三个维度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在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中更好地铸牢。

      根据笔者近几年对多个城市民族工作的考察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的调研来看,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民族工作都是基于本城市治理体系框架下所进行的,基层实践经验丰富,但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指导与覆盖范围广的体制机制建设。本文基于不同城市的民族工作现状,选取一些典型城市进行分析,归纳了广州、武汉、宁波、成都、呼和浩特、南宁和贵阳的不同实践,发掘各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可取之处,思考如何在城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各城市的民族工作实践

      1.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广州实践”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位优势,自改革开放后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经过近40年的发展,广州的流动人口数已经超越户籍人口数,根据《广州年鉴》的数据,截至2020年,广州有少数民族人口827万人,其中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709万人,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占比约8573%。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占比中都可以看到,广州少数民族人口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增长了数十倍。庞大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一方面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广州的城市治理和民族工作带来了压力。广州在几十年的城市民族工作中总结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民族工作模式———“广州模式”。

      中央统战部的《调研内刊》曾将广州城市民族工作的模式归纳为“五个注重”,即广州从政策引导、队伍建设、品牌带动、群策群力、精细治理五个方面对城市民族工作进行了实践。广州市在这五个方面所进行的实践具体如下:第一,在政策引导方面,广州将中央指示与现实民族状况相结合,在总结经验与收集意见中不断改进城市民族工作意见,制定广州市民族事业发展纲要,在中央精神的指示下制定民族工作政策,引导广州城市民族工作发展。第二,在队伍建设方面,组织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和招聘民族专业人才组建了市公安局民族工作队、民宗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络员队、少数民族律师队、清真拉面店联络员队“四支队伍”,利用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信任,在少数民族同胞中建立起了系统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第三,在品牌带动方面,创新性地推出了“两站一队”模式,即在广州少数民族相对聚集的地区建立专门为少数民族同胞服务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志愿者服务队。广州市还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利用起来,发掘各民族文化优势,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品牌。第四,在群策群力方面,广州积极探索各民族的参与机制,保障各族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格局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社会组织和民族社团加入其中,建立起系统的治理机制。第五,在精细治理方面,广州建立了市、区、镇(街道)、村、网格五级民族工作网络格局,明确各级责任,设立相应机构,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同时,广州市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中,创立了用于流动人口

      动态精准化把控的民族宗教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平台,该平台收纳了广州市流动人口的各项信息,可实现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

      2.城市民族工作中的“武汉实践”

      武汉作为重要的枢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众多,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武汉市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民族工作体制。在武汉市的城市民族工作中,“33644”工程是武汉市民族工作的典型经验。武汉市民族工作“33644”工程是针对武汉市基层社区所进行的实践,武汉从

      2011开始在社区试行推广该工程,目前该工程已经覆盖数百个社区,并且逐步扩展。“33644”工程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三进社区”,具体指民族政策、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服务进社区,这是社区民族工作的整体目标。力求“三个掌握”,指社区要对社区中常住少数民族、流动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诉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握。开展“六项活动”,指在社区中开展民族政策教育活动、民族知识宣传活动、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为民族团结进步办实事活动、各族群众联谊活动、各族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搭建“四个平台”,指信息网络平台、沟通交流平台、双向服务平台、志愿者参与平台。建立“四项制度”,指信息报送制度、动态管理制度、协调服务制度、目标责任制度”。“33644”工程从基层的民族互嵌社区做起,以基层带动整体,由点到面,铸牢了各民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该工程也为各基层民族社区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其有制度可循,同时,这套覆盖性强、适用性高的基层社区制度为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参考。

      3.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宁波实践”

      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发展迅速,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位决定了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入该城市,在近些年的探索与试点中,宁波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民族工作机制。2021年4月,宁波北仑区的《浙江宁波北仑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这是全国首个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宁波北仑区该试点获批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北仑区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城市民族工作方法。北仑区的城市民族工作经验可以概括为“四微”建设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微组织”是指在基层社区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组织,通过少数民族社团组织与社区或政府建立沟通渠道,反应少数民族群众诉求,使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少数民族人口的困难或是诉求,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

      北仑区利用区、街道、社区的三级社团服务组织,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发掘了社团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功能。“微窗口”是为简化少数民族办事流程、保障在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项权益、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而开设的各类窗口,例如在少数民族相对较多的民族互嵌社区开设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窗口和绿色服务通道等,为少数民族提供社会保障、就业、事务办理、政策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微热线”是指由基层社区建立热线电话,为各民族群众提供服务咨询和信息反馈,同时还利用微信、QQ等社交聊天工具与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沟通,打通了少数民族群众与社区、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微平台”是为了促进流动人口尽快融入,为各民族提供各类资源和信息所设立

      的信息平台,社区通过“就业援助会”等形式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少数民族的快速融入与素质提升。

      北仑区自2014年开展“四微”模式建设以来,逐步形成了全覆盖、多领域的民族工作网络化服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迅速适应城市生活提供了保障,极大提高了基层社区的服务效率,并于2021年入选成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此外,北仑区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试点建立关爱少数民族子女、促进少数民族融入的“五位一体”协同机制,指坚持“环境熏德”,建立家庭成长协同机制;坚持“文化润德”,建立学校提质协同机制;坚持“价值树德”,建立企业体验协同机制;坚持“实践励德”,建立农村实践协同机制;坚持“行为养德”,建立社区服务协同机制。总体來说,宁波市的实践在创新城市民族工作和解决少数民族“三个不适应”方面获得了良好效果,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宁波经验”。

      4.城市民族工作中的“成都实践”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高新技术产业和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吸引着西南地区的大量少数民族流入。成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城市民族工作在城市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成都市在全国和四川省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取得重要成就,基于此,成都在民族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思考。

      笔者在成都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成都的城市民族工作虽然没有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但是成都的民族工作实践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创建活动来增进各族人民对城市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基层民族互嵌社区的建设中也树立了一些典型。根据笔者在成都的调研经验以及民委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笔者认为成都市的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意识形态的方式提升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成都市通过建设教育基地、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举办民族节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活动增进各族人民对城市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认同。二是在民族互嵌社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铸牢基层群众的共同体意识。成都市建设成了二十余个居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样板,为各民族提供了交流和参与平台,通过社会治理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创建民族团结幸福城市,由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联动机制,打造

      “四会平台”①,建立与少数民族流入地区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在基层设立便捷快速的服务机构,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简化各族群众的办事流程,为各族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切实做好民族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在基层民族互嵌社区的建设中创新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1+211”治理新模式,即在一个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把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大会这两个组织以及一个业主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统筹起来,共同参与治理,既保证了社区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又发挥了社区中党员的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领导优势。成都市还在新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具体划分了社区的13项职责与事项清单,为基层民族社区的治理划定了范围。

      2.城市民族工作中的“武汉实践”

      武漢作为重要的枢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众多,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武汉市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民族工作体制。在武汉市的城市民族工作中,“33644”工程是武汉市民族工作的典型经验。武汉市民族工作“33644”工程是针对武汉市基层社区所进行的实践,武汉从

      2011开始在社区试行推广该工程,目前该工程已经覆盖数百个社区,并且逐步扩展。“33644”工程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三进社区”,具体指民族政策、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服务进社区,这是社区民族工作的整体目标。力求“三个掌握”,指社区要对社区中常住少数民族、流动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诉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握。开展“六项活动”,指在社区中开展民族政策教育活动、民族知识宣传活动、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为民族团结进步办实事活动、各族群众联谊活动、各族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搭建“四个平台”,指信息网络平台、沟通交流平台、双向服务平台、志愿者参与平台。建立“四项制度”,指信息报送制度、动态管理制度、协调服务制度、目标责任制度”。“33644”工程从基层的民族互嵌社区做起,以基层带动整体,由点到面,铸牢了各民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该工程也为各基层民族社区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其有制度可循,同时,这套覆盖性强、适用性高的基层社区制度为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参考。

      3.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宁波实践”

      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发展迅速,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位决定了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入该城市,在近些年的探索与试点中,宁波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民族工作机制。2021年4月,宁波北仑区的《浙江宁波北仑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这是全国首个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宁波北仑区该试点获批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北仑区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城市民族工作方法。北仑区的城市民族工作经验可以概括为“四微”建设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微组织”是指在基层社区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组织,通过少数民族社团组织与社区或政府建立沟通渠道,反应少数民族群众诉求,使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少数民族人口的困难或是诉求,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

      北仑区利用区、街道、社区的三级社团服务组织,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发掘了社团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功能。“微窗口”是为简化少数民族办事流程、保障在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项权益、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而开设的各类窗口,例如在少数民族相对较多的民族互嵌社区开设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窗口和绿色服务通道等,为少数民族提供社会保障、就业、事务办理、政策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微热线”是指由基层社区建立热线电话,为各民族群众提供服务咨询和信息反馈,同时还利用微信、QQ等社交聊天工具与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沟通,打通了少数民族群众与社区、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微平台”是为了促进流动人口尽快融入,为各民族提供各类资源和信息所设立的信息平台,社区通过“就业援助会”等形式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少数民族的快速融入与素质提升。

      北仑区自2014年开展“四微”模式建设以来,逐步形成了全覆盖、多领域的民族工作网络化服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迅速适应城市生活提供了保障,极大提高了基层社区的服务效率,并于2021年入选成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此外,北仑区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试点建立关爱少数民族子女、促进少数民族融入的“五位一体”协同机制,指坚持“环境熏德”,建立家庭成长协同机制;坚持“文化润德”,建立学校提质协同机制;坚持“价值树德”,建立企业体验协同机制;坚持“实践励德”,建立农村实践协同机制;坚持“行为养德”,建立社区服务协同机制。总体来说,宁波市的实践在创新城市民族工作和解决少数民族“三个不适应”方面获得了良好效果,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宁波经验”。

      4.城市民族工作中的“成都实践”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高新技术产业和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吸引着西南地区的大量少数民族流入。成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城市民族工作在城市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成都市在全国和四川省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取得重要成就,基于此,成都在民族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思考。

      笔者在成都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成都的城市民族工作虽然没有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但是成都的民族工作实践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创建活动来增进各族人民对城市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基层民族互嵌社区的建设中也树立了一些典型。根据笔者在成都的调研经验以及民委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笔者认为成都市的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意识形态的方式提升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成都市通过建设教育基地、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举办民族节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活动增进各族人民对城市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认同。二是在民族互嵌社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铸牢基层群众的共同体意识。成都市建设成了二十余个居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样板,为各民族提供了交流和参与平台,通过社会治理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创建民族团结幸福城市,由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联动机制,打造

      “四会平台”①,建立与少数民族流入地区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在基层设立便捷快速的服务机构,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简化各族群众的办事流程,为各族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切实做好民族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在基层民族互嵌社区的建设中创新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1+211”治理新模式,即在一个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把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大会这两个组织以及一个业主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统筹起来,共同参与治理,既保证了社区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又发挥了社区中党员的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领导优势。成都市还在新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具体划分了社区的13项职责与事项清单,为基层民族社区的治理划定了范围。

      2.城市民族工作中的“武汉实践”

      武汉作为重要的枢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众多,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武汉市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民族工作体制。在武汉市的城市民族工作中,“33644”工程是武汉市民族工作的典型经验。武汉市民族工作“33644”工程是针对武汉市基层社区所进行的实践,武汉从

      2011开始在社区试行推广该工程,目前该工程已经覆盖数百个社区,并且逐步扩展。“33644”工程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三进社区”,具体指民族政策、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服务进社区,这是社区民族工作的整体目标。力求“三个掌握”,指社区要对社区中常住少数民族、流动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诉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握。开展“六项活动”,指在社区中开展民族政策教育活动、民族知识宣传活动、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为民族团结进步办实事活动、各族群众联谊活动、各族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搭建“四个平台”,指信息网络平台、沟通交流平台、双向服务平台、志愿者参与平台。建立“四项制度”,指信息报送制度、动态管理制度、协调服务制度、目标责任制度”。“33644”工程从基层的民族互嵌社区做起,以基层带动整体,由点到面,铸牢了各民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该工程也为各基层民族社区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其有制度可循,同时,这套覆盖性强、适用性高的基层社区制度为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参考。

      3.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宁波实践”

      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发展迅速,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位决定了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入该城市,在近些年的探索与试点中,宁波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民族工作机制。2021年4月,宁波北仑区的《浙江宁波北仑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这是全国首个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宁波北仑区该试点获批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北仑区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城市民族工作方法。北仑区的城市民族工作经验可以概括为“四微”建设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微组织”是指在基层社区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组织,通过少数民族社团组织与社区或政府建立沟通渠道,反应少数民族群众诉求,使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少数民族人口的困难或是诉求,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

      北仑区利用区、街道、社区的三级社团服务组织,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发掘了社团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功能。“微窗口”是为简化少数民族办事流程、保障在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项权益、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而开设的各类窗口,例如在少数民族相对较多的民族互嵌社区开设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窗口和绿色服务通道等,为少数民族提供社会保障、就业、事务办理、政策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微热线”是指由基层社区建立热线电话,为各民族群众提供服务咨询和信息反馈,同时还利用微信、QQ等社交聊天工具与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沟通,打通了少数民族群众与社区、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微平台”是为了促进流动人口尽快融入,为各民族提供各类资源和信息所设立的信息平台,社区通过“就业援助会”等形式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少数民族的快速融入与素质提升。

      北仑区自2014年开展“四微”模式建设以来,逐步形成了全覆盖、多领域的民族工作网络化服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迅速适应城市生活提供了保障,极大提高了基层社区的服务效率,并于2021年入选成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此外,北仑区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试点建立关爱少数民族子女、促进少数民族融入的“五位一体”协同机制,指坚持“环境熏德”,建立家庭成长协同机制;坚持“文化润德”,建立学校提质协同机制;坚持“价值树德”,建立企业体验协同机制;坚持“实践励德”,建立农村实践协同机制;坚持“行为养德”,建立社区服务协同机制。总体来说,宁波市的实践在创新城市民族工作和解决少数民族“三个不适应”方面获得了良好效果,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宁波经验”。

      4.城市民族工作中的“成都实践”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高新技术产业和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吸引着西南地区的大量少数民族流入。成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城市民族工作在城市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成都市在全国和四川省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取得重要成就,基于此,成都在民族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思考。

      笔者在成都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成都的城市民族工作虽然没有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但是成都的民族工作实践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创建活动来增进各族人民对城市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基层民族互嵌社区的建设中也树立了一些典型。根据笔者在成都的调研经验以及民委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笔者认为成都市的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意识形态的方式提升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成都市通过建设教育基地、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举办民族节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活动增进各族人民对城市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认同。二是在民族互嵌社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铸牢基层群众的共同体意识。成都市建设成了二十余个居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样板,为各民族提供了交流和参与平台,通过社会治理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创建民族团结幸福城市,由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联动机制,打造

      “四会平台”①,建立与少数民族流入地区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在基层设立便捷快速的服务机构,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简化各族群众的办事流程,为各族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切实做好民族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在基层民族互嵌社區的建设中创新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1+211”治理新模式,即在一个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把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大会这两个组织以及一个业主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统筹起来,共同参与治理,既保证了社区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又发挥了社区中党员的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领导优势。成都市还在新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具体划分了社区的13项职责与事项清单,为基层民族社区的治理划定了范围。

    篇八:街道基层党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

      摘要

      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主线,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科学认识推动各民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的内涵,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确处理重大关系,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所以我们要从一百年的奋斗征程去把握,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期民族才能够对民族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科学的把握。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核心

      内涵

      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主线,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科学认识推动各民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的内涵,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确处理重大关系,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在2015年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以从积极培养再到培育到铸牢,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呀,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要从一百年的奋斗征程去把握,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期民族才能够对民族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科学的把握。

      首先,什么是中华民族什么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每个人都会唱国歌,有一句歌词--我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呢,其实中华民族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啊,应该说是上古先秦的时候,那么历史当中,核心民族为中心,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的民族,我们知道叫华夏民族,华是华山,祖先是轩辕皇帝。夏是居于长江中下游,夏侯氏,后来秦汉以后,成为汉族,这是一个核心民族,对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呢?提出的时间不是很早。早在1905年梁启超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历史上民族之观察》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个概念,提出中

      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是由很多民族混合而形成的。所以费孝通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的时候就讲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美之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以中华民族概念提出的时间不是很长。我们一直坚称各民族的关系就是一个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关系,好像一个大家庭里面兄弟姊妹的关系,这个比喻是非常形象的。那么什么叫共同体,1847年马克思在纪念波兰起义17周年时讲话,他说要让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就必须要有共同的利益。我们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什么共同体关系?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我们谁都离不开谁,我们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为什么中华民族在今天能够屹立不倒,那就是千百年来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我们的国土从秦朝开始就在新疆就设立了都护府,元朝的时候内蒙古新疆广西就在我们的管辖范围之内,唐朝时候统一了东突厥西突厥,清朝统一了蒙古族,平定准格尔叛乱,所以在整个中国的历史当中,我们中华民族能够长期保持一种不可分离的部分,中华民族没有分离,国土不可分。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呢?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当中交往交融交流形成的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铸牢一实现伟大复兴为目标,树立国家认同为核心,凝聚民族认同为根本,增加文化认同为灵魂。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的一个理念,所以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和内涵是什么呢?那就是五个认同,热爱祖国,国家认同。这是一个民族当中最核心的利益,不管你是在贫穷富裕困难,都要牢牢的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中国共产党伟大在哪里呢?伟大就是在磨难当中,在困难当中,困难要改进自己的不足,善于完善自己,再看到自己的不足,这个很重要。所以真正树立对国家的认同意识。同时,要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最后,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键,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和思考,这样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就更加全面准确,一部中国历史就是民族史,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则国家稳定,民族封闭是国家危亡。所以中华民族历史,就是一个交往交流交流的历史。那么在中国的历史当中,上古先秦时期,夏商周到秦开魏晋南北朝匈奴汉化胡汉融合隋唐五代突厥吐蕃南疆蛮夷契丹的交往融合。包括清代民族的融合,两岸交流其实就是一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历史。祖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精神民众共同培育的。所以,中华民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也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第二要科学认识推动各民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团结奋斗的深刻内涵,民族地区应该说为我们全国的现代化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所以我们要差别化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第三要差别化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这几年我们中央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包括我们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对口支援的政策,兴边富民政策,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第四就是积极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真正要推动我们的共同富裕,没有交往交流交融很难真正实现共同富裕。那么在交往交流交融当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方面呢,怎样推动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跨区域的双向交流。其次,交往交流交融,语言相通是基础,怎么样通过语言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我们民族地区更好的团结进步,我觉得这是一项基本功。第五,要加强青少年的教育,这个太重要了。所以我们觉得这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当中,我们为什么要加强青少年的教育?我觉得这一块工作确实还是有所缺失,在教育当中,我们必须要大力加强青少年共同体意识教育。这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对象。只有把青少年教育好了。我们的社会才有发展的未来,这个非常重要。第六个要正确把握各民族工作的重大关系。要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关系,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要尊敬共同性,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原则。坚持我们民族工作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其实我觉得有三个方面都要一视同仁,第一个方面政府要一视同仁,无论哪个民族。第二个,少数民族自己对民族工作政策也要一视同仁,第三个以汉族对不同的民族也要一视同仁。第二个呢要正确把握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一个要把握中华民族利益和各民族利益的关系。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兼顾各民族的利益。第二个是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制度这个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所以要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个要坚持反对大汉民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要正确把握

      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认同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够巩固。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分离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叫国土不可分。第二句话叫民族不可散,我们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中华文化文明的根和魂,古代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都已经灰飞烟灭了,而我们的文明没有断层,所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那么中华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我们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国家社会公民24个字,这个大家要使我们优秀文化是源和流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主干,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枝繁叶茂。

    推荐访问: 街道基层党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 共同体 党建 中华民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