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博公文网 - www.xahdsy.com 2024年05月17日 10:37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年高二化学学习教案七篇【精选推荐】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2-25 09:05: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二化学学习教案七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高二化学学习教案七篇【精选推荐】

    高二化学学习教案七篇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门捷列夫的化学周期表极大地促进了化学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学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解质的概念。

    难点:电解质的概念;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翻页笔,白板笔

    教学过程

    [引言]按照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按照化合物种类的划分,我们又可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在化学反应中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没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非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离子反应。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投影]据初中所学判断,下列物质中能导电吗?为什么?请大家思考。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K2SO4溶液、酒精溶液、Cu,NaCl溶液。

    [讲]石墨、铜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和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这些自由的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可以?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观世界,了解氯化钠溶解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Flash演示:NaCl的溶解和电离

    [讲]当氯化钠固体还没有进入水溶液的时候,水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加入氯化钠固体之后,水分子包围固体溶质并分布在固体表面。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个时候吸收了一定的热量,请大家注意温度计温度的变化,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板书]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离

    [讲]把氯化钠投入水中,我们观察到的是氯化钠溶解的现象,这个现象本质上是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了钠离子和氯离子并结合生成水合离子。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就是他们能够导电的本质原因。

    [过渡]现在我们不仅知道溶液里面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么产生的,也知道了溶液导电的原因。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另一个问题的产生。

    [追问]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也就是说那些物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导电呢?

    [板书]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讲]很好,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板书]

    2、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点击试题]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NaCl溶液能导电,所以NaCl溶液是电解质

    B、固态NaCl不导电,但NaCl是电解质

    C、HCl水溶液能导电,所以HCl是电解质

    D、SO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

    E、Cu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F、BaSO4的水溶液不能导电,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

    [投影小结]注意事项:

    ③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而Cu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H2CO3、H2SO3、NH3.H2O是电解质

    ④BaSO4AgCl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⑤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

    ⑥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过渡]明确了什么是电解质,我们回头想想,刚才氯化钠的溶解,其根本的原因是氯化钠在水中发生电离,由于水分子作用减弱了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使NaCl发生电离并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与水合氯离子,为了方便,仍用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

    [副板书]NaCl=Na++Cl―

    [讲]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板书]3、电离方程式

    [投影并分析]H2SO4=2H++SO42-HCl=H++Cl-

    HNO3=H++NO3-

    [讲]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大家能不能一起回答?

    [投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讲]非常好,现在大家动手练一下:写出以下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投影试题]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3

    KCl=K++Cl―Na2SO4=2Na++SO42―

    AgNO3=Ag++NO3―BaCl2=Ba2++2Cl―

    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讲]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投影小结]注意:

    1、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堂上练习]

    以下12种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①Cu②NaCl③NaHSO4④SO3⑤H2SO4⑥C2H5OH⑦CaCO3⑧BaSO4⑨Cu(OH)2⑩Fe(OH)3⑾NaOH⑿NH3·H2O请按下列分类标准回答问题。

    (1)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

    (2)能电离出H+的是,属于酸的是_____

    (3)属于碱的是_______,其中难溶性碱是_______

    (4)难溶的盐的_________

    课后小结

    见教学过程。

    课后习题

    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A.Ba(NO3)2+H2SO4==BaSO4↓+2HNO3B.BaCl2+Na2SO4==BaSO4↓+2NaCl

    C.BaCO3+H2SO4==BaSO4↓+H2O+CO2↑D.BaCl2+H2SO4==BaSO4↓+2HCl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盐酸与碳酸钡反应CO32-+2H+==CO2↑+H2O

    B、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Ba2++2OH-+Cu2++SO42-==BaSO4↓+Cu(OH)2↓

    C、-银溶液中加入铜粉Ag++Cu==Cu2++Ag↓

    D、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Ba2++OH-+H++SO42-=BaSO4↓+2H2O

    B、氯化铁溶液中加铁粉2Fe3++Fe=3Fe2+

    C、过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CO2+2OH-=CO32-+H2O

    D、少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CO2+OH-=HCO3-+H2O

    4.在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NH4+、Fe3+、SO42-、NO3-B.K+、Na+、HCO3-、NO3-

    C.K+、NH4+、MnO4-、SO42-D.Na+、K+、NO3-、SO42-

    5.在PH=1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Ag+、NO3-、Cl-B.Mg2+、NH4+、NO3-、Cl-

    C.Ba2+、K+、S2-、Cl-D.Cu2+、Na+、NO3-、SO42-

    6.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7.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氢氧化钠与盐酸;氢氧化钠与碳酸

    B.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Ba(OH)2溶液与H2SO4溶液

    C.Na2CO3溶液与-溶液;CaCO3溶液与-溶液

    D.石灰石与-反应;石灰石与盐酸

    8.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CO2↑+H2O

    B.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Ba2++SO42-===BaSO4↓

    C.铜片插入-银溶液中:Cu+Ag+===Ag+Cu2+

    D.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Fe+3Cu2+===2Fe3++3Cu

    9.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CO3-、Cl-、SO42-、NO3-、CO32-等阴离子。

    (1)当溶液中有大量H+存在时,则上述阴离子在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溶液中有大量Ba2+存在时,则上述阴离子在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溶液中可能有下列阴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Cl-、OH-、S2-、CO32-、SO32-、SO42-。

    (1)当溶液中有大量的H+存在时,则不可能存在:

    (2)当溶液中有大量Ba2+存在时,则不可能存在:

    (3)当溶液中有大量和阳离子存在时,上述所有阳离子都不可能存在。

    11.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Mg2+,Cu2+中的几种离子。

    (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稀-,白色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有关的离子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2)的滤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

    (4)原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下列A-D中的(填序号)_________。

    A.Cl-B.NO3-C.CO32-D.OH-

    板书

    第二节离子反应

    Flash演示:NaCl的溶解和电离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离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2、、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3、电离方程式:

    KCl=K++Cl―Na2SO4=2Na++SO42―

    AgNO3=Ag++NO3―BaCl2=Ba2++2Cl―

    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盐:Na2SO4)

    (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SO2液体:H2SO3)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1.交叉分类法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投影]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点击试题]下列物质中:①Na2SO4②Ba(OH)2③NaHCO3④NaBr⑤Fe3O4⑥H2O⑦HNO3⑧AgNO3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二、分散系(dispersionsystem)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点击高考]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以后生成的固体物质

    B.将纯水结成的冰放入纯水中,得到冰与水的混合物

    C.将食盐溶于水制成无色、透明、纯净的食盐溶液

    D.液态空气

    解析:选B。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由一种物质组成,后者则由不同种物质组成。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的固态物质是由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组成的混合物;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冰同样由水分子构成,其化学式均为H2O,是由存在状态不同的同一种物质构成的纯净物;食盐溶液中溶质是食盐、溶剂是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混合物;液态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属混合物。

    2.(20__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一阶段检测)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氧化铁Fe3O4

    B.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CO2

    C.酸硫酸H2SO3

    D.碱纯碱Na2CO3

    解析:选B。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A错误;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H2SO3为亚硫酸,C错误;Na2CO3不属于碱,它是一种盐,D错误。

    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都在1~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都产生红褐色沉淀

    D.颜色都呈红褐色

    解析:选C。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A错误;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比较大,在1~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FeCl3溶液呈棕-,D错误。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选C。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用半透膜提纯胶体。

    5.(20__年北师附中高一检测)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课堂总结及评价: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对物质的分类,重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交叉分类法。知道溶液和浊液性质的区别,但不知道二者在微观本质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对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况,教师在此可以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可以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教学目标

    1、介绍氯元素被发现的历史,以及目前的应用。

    2、熟悉氯原子的机构特点和化学特性,掌握氯和金属,氯与氢气,氯与水发生的反应。

    3、熟悉燃烧的新的定义,掌握液氯与氯水的区别和成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氯气、氯水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氯水的性质及漂白原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工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点评: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思考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容易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态存在。

    [板书]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引导]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过程。完成讲义。

    [阅读思考2]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现的,并在年,由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思考与交流]1、试写出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由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氯气由发现到确认所用时间、原因,戴维确认氯气的依据)

    [引导]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探究1]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刚收集的一瓶氯气,观察氯气的颜色和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氯水)、易液化(液氯)

    [引导]在初中时曾经学过有关氯气与钠的反应,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设问]氯气能否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铁、铜等反应?

    [探究2]视频播放氯气与铁的反应

    [板书]2Fe+3Cl22FeCl3

    [总结]氯气不仅可以和Na、Fe反应,还可以和Al、Cu、Mg等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

    [板书]Cu+Cl2=CuCl2

    [结论]氯气具有很强的性,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金属在或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属。

    [设问]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

    [探究3]氯气和非金属反应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板书]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

    现象总结“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探究4]氯气和水反应

    在收集的两瓶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燥和湿润的两片红色布条,观察现象。

    点评: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提问]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使布条褪色的是氯气吗?

    [归纳]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溶于水才具有漂白性,是因为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板书]c.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

    [结论]氯气无漂白性,溶于水的氯气可以部分和水反应生成和,具有漂白性

    [阅读思考3]次氯酸的性质:

    ①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和漂白;

    ②酸性:次氯酸是一种酸,

    ③稳定性,次氯酸不稳定,在下可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5]氯气和碱的反应

    往盛有氯气的塑料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结论]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阅读思考4]工业上制取漂白液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制取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

    [点击高考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l2的性质活泼,与H2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Cl2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Cl2可以用Ca(OH)2溶液吸收

    ③若Cl2发生泄漏,应立即向上风地区转移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解析:Cl2与H2混合,达到爆炸极,在点燃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爆炸,①错误;Ca(OH)2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溶质含量少,实验室中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②错误,排除A、B项;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可产生AgCl沉淀,④错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l气体,而不是Cl2,⑤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项,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不正确;C项,氯气与铁在加热或潮湿的环境中易反应,而在常温和干燥的环境中不反应,不正确;D项,制备NaHCO3和NaHCO3分解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答案:C

    4.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点评: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思考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容易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态存在。

    [板书]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引导]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过程。完成讲义。

    [阅读思考2]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现的,并在年,由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思考与交流]1、试写出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由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氯气由发现到确认所用时间、原因,戴维确认氯气的依据)

    [引导]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探究1]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刚收集的一瓶氯气,观察氯气的颜色和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氯水)、易液化(液氯)

    [引导]在初中时曾经学过有关氯气与钠的反应,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设问]氯气能否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铁、铜等反应?

    [探究2]视频播放氯气与铁的反应

    [板书]2Fe+3Cl22FeCl3

    [总结]氯气不仅可以和Na、Fe反应,还可以和Al、Cu、Mg等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

    [板书]Cu+Cl2CuCl2

    [结论]氯气具有很强的性,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金属在或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属。

    [设问]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

    [探究3]氯气和非金属反应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板书]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

    现象总结“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探究4]氯气和水反应

    在收集的两瓶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燥和湿润的两片红色布条,观察现象。

    点评: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提问]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使布条褪色的是氯气吗?

    [归纳]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溶于水才具有漂白性,是因为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板书]c.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

    [结论]氯气无漂白性,溶于水的氯气可以部分和水反应生成和,具有漂白性

    [阅读思考3]次氯酸的性质:

    ①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和漂白;

    ②酸性:次氯酸是一种酸,

    ③稳定性,次氯酸不稳定,在下可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5]氯气和碱的反应

    往盛有氯气的塑料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结论]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阅读思考4]工业上制取漂白液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制取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

    [点击高考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l2的性质活泼,与H2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Cl2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Cl2可以用Ca(OH)2溶液吸收

    ③若Cl2发生泄漏,应立即向上风地区转移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解析:Cl2与H2混合,达到爆炸极,在点燃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爆炸,①错误;Ca(OH)2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溶质含量少,实验室中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②错误,排除A、B项;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可产生AgCl沉淀,④错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l气体,而不是Cl2,⑤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项,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不正确;C项,氯气与铁在加热或潮湿的环境中易反应,而在常温和干燥的环境中不反应,不正确;D项,制备NaHCO3和NaHCO3分解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答案:C

    4.(双选题)如图所示,从A处通入Cl2,关闭B阀门时,C处的红色布条上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当打开B阀后,C处红布逐渐褪色,则D瓶中装的是()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H2O

    D.饱和NaCl溶液

    解析:先应判断A处通入的Cl2是否带有水蒸气,根据B阀打开时,C褪色,说明A处的Cl2为潮湿的,潮湿的Cl2在B阀关闭时通过D瓶,看不到C处红色布条有明显变化,说明D瓶溶液吸收了氯气或吸收了潮湿氯气中的水蒸气,故正确答案为AB。

    答案:AB

    课堂总结及评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我们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为生活服务。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Cl2的性质:与金属反应、与水反应,懂得了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道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Cl2的其他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本节课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知识密切相关。它是电化学的基础,也是原电池知识的延伸,更是进一步研究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学习电解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知识、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知识联系起来的一个知识网络。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同时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能力,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能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认识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掌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习离子放电顺序。

    (3)综合分析设计实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知识动手实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应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组实验与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顺序判断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教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__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一、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方法

    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说程序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很易于发挥,是学生把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同时培养自学能力的较好内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学生预习好本节内容并设计好问题上报教师,教师提前把问题按思维发展的过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通过问题串连课堂,通过问题鼓动学生踊跃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各组见解,不断完整问题的答案。主要问题如下:

    1)化学反应有用吗?化学反应都有用吗?举例说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吗?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何认识的吗?

    一定。能量可能热能、光能、化学能。

    3)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热量的变化,你有体会吗?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有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猜想,教师总结。

    强调“常常”,并非一定。做好实验是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概念的关键。

    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生成物若以热量形式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E(反应物)<∑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④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本身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媒体演示非常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4)人类现阶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这些能源有何利弊?举例说明.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电力、水力、太阳能等等.

    5)你认为如何来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

    从燃烧的条件上分析,充分燃烧放热多:足量空气(适量);增大接触面(固、液→气).

    6)人类很多时候在利用反应放热,是否有利用反应吸热?

    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

    7)阅读课后"资料",你有何认识?

    为何要发生伊拉克战争?我国为何要实施西气东送?西电东输?

    媒体演示"能源的储量"、"可开采年限"

    8)人类利用能源可分为哪几个时代?

    利用课后"阅读",体会到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节作业: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提高燃烧效率的措施。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推荐访问:高二 教案 化学 高二化学学习教案七篇 高二化学学习教案七篇 高二化学优秀教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