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博公文网 - www.xahdsy.com 2024年05月17日 14:28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高二化学学生教案七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2-26 08:45: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学生教案七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化学学生教案七篇

    高二化学学生教案七篇

    化学自然关系最密切。化学,作为连接微观和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桥梁,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学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知识技能:

    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

    能力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科学思想: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及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实验、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方法:

    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重点、难点

    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实验方法及实验能力的培养。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有无离子参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水到渠成的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第二课时从概念出发,结合探究实验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内容在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等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但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初步接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正处在15、16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及《化学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

    难点突破:

    1.精心设计实验:将教材实验设计为4个学生为一组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2.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突破难点。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该难点,我做如下设计:初学时让学生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不知道也不熟悉哪些能改写成离子,哪些不能改写离子,要指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溶解性(课本第110页)。采用自学、反馈练习、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同学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并且要将书写难点分散到其他教学环节,在学习离子反应的意义时,设计练习4个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设计练习3个书写。

    五、学习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六、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毛刷。

    2.实验药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KCl溶液、酚酞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

    3.学生准备:x人一组进行实验。

    七、教学过程

    总体构思:

    教学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引导归纳→巩固练习

    学习序:明确问题→实验研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应用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展示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通过学生书写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得出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反应——引出今天要探讨的课题——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1、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 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的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2. 教学的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氯水的成分,知道氯水的漂白作用及其起作用的漂白物质

    2、掌握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碱的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取和漂白原理

    3、通过对氯水成分和氯水漂白作用的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并能运用初步形成的观察方法进行全面观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碱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取与漂白原理

    教学难点:氯水成分的探究推理、氯水的漂白作用

    教学工具

    教学用具:氯气、蒸馏水、NaOH溶液、集气瓶、干燥的红纸、紫色石蕊试液、AgNO3溶液、稀HNO3探究实验:①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观察氯水的颜色②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AgNO3,再滴加稀HNO3,观察现象③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探究其成分及其作用④分别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放入盛有干燥的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探究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⑤把少量的NaOH溶液注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体会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氯元素的原子结构、氯气与非金属和金属的反应

    导入新课:利用一则报道,消防员用水驱散泄漏的氯气的事实引入新课

    二、氯水成分、漂白性物质的探究和Cl2与H2O的反应

    1、实验探究

    实验(1):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观察其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氯水颜色变浅,呈浅绿色

    实验结论:氯气少部分溶于水,氯水中含有Cl2分子

    实验(2):往盛有氯水的试管中先滴加AgNO3溶液,再滴加稀HNO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氯水中含有Cl-

    实验(3):往盛有氯水的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溶液出现红色,但后来红色又褪去

    实验结论:氯水中含有H+和漂白性物质

    实验(4):分别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干燥的红纸条不褪色,湿润的红纸条褪色

    实验结论:干燥的Cl2不具有漂白性,Cl2与H2O反应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2、Cl2与H2O反应的分析

    化学反应方程式Cl2+H2O===HCl+HClO分析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HClO的性质和用途:

    a、弱酸性,其酸性比碳酸的酸性还弱

    b、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杀菌、消毒

    c、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总结:氯水的的成分(三分四离):H+、Cl-、OH-、ClO-、Cl2、H2O、HClO

    思考:实验室为什么用棕色瓶盛装氯水?

    三、氯气与碱的反应

    1、补充实验:把少量NaOH溶液注入一瓶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其变化

    实验现象:黄绿色全部消失,所得溶液为无色

    2、从Cl2与H2O的反应来分析、理解Cl2与NaOH的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漂白液的主要成分:NaCl、NaCl0,其中有效成分:NaClO

    3、从Cl2与NaOH的反应,写出Cl2与Ca(OH)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工业制备漂白粉的原理)

    漂白粉精的主要成分:CaCl2、Ca(ClO)2,其中有效成分:Ca(ClO)2

    总结氯气与碱反应的规律:氯气+碱====氯酸盐+次氯酸盐+水

    思考:(1)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直接用次氯酸漂白,而要将氯气转换成次氯酸盐制成漂白粉来漂白?

    (2)制成的漂白粉进行漂白时,如何体现漂白性?

    漂白粉漂白的原理:

    Ca(ClO)2+CO2+H2O====CaCO3↓+2HClO(家庭漂白粉的漂白和失效的原理)

    Ca(ClO)2+2HCl====CaCl2+2HClO(工业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思考:漂白粉应怎样保存?

    四、氯气的用途

    根据氯气的性质,结合课本阅读、总结氯气的用途

    五、小结

    六、学生练习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和教师给出的合金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探讨

    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

    2、实验步骤及现象

    3、讨论

    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4、实验结论

    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

    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讲授】二、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二、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推荐访问:高二 教案 化学 高二化学学生教案七篇 高二化学学生教案七篇 高二化学学生教案七篇课文

    相关文章:

    Top